一个研究生的读研自白



文件信息
文件来源 网络资源 
文件作者  
更新时间 2005-11-7 15:27:31 
添加编辑 viewsnake 

辅助信息
打印功能 打印本文
背景颜色 杏黄 秋褐 胭红 芥绿 天蓝 雪青 炭灰 奶白
字体大小 特大号字 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仅提供预览形式,不提供纸张形式,若涉及到版权的文章,请购买正版,毕竟在电脑上看也不舒服啊,呵呵,这是viewsnake个人网站,纯粹交流学习资料的地方。无商业行为。
搜索更多免费考研资料:
阅读正文内容
看了《中国青年报》那一系列关于在读研究生自杀、出走的特别报道,心里感觉很沉重。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博士孟懿自杀了,在他的遗书中,充满了“老天已经布好了局”、“不用再犹豫了”、“人生百态,不一而足”等宿命的字眼。而出走至今不归的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研究生柳剑峰,他则认为自己“没有能力” 。对此,一些长期在高校从事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咨询的专家认为,被曲解的成功观念,是造成当今研究生心理压力的社会根源。(《中国青年报》9月14日) 
我是一所高校的在读研究生,研二,学的也算是热门的法律专业。虽然我们不能跟名校名师的研究生相比,但也算是一所重点高校,前途光明吧。可不论是我,还是我的同学,似乎都感受不到成功感,只有不断的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 
读本科的时候,老师对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本科就业压力大,有条件的一定要去考研,没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试试。结果毕业那年,全班60名同学,三分之二参加了研究生考试,之后没考上的还在继续考,并且还有打算不考上誓不罢休的。现在想想,读完研又能干什么呢?还不是照样要面临就业,只不过缓期3年罢了。难道就是为了那一纸虚荣的文凭吗? 
开学的时候,学校给我们每人派了两个导师,一个是学院的学术指导老师,一个是检察院、法院的实践指导老师,美名其曰“双导师制”。本人荣幸之至,选上了一个博导,本以为这下可以学到点什么,后来才发现,这个博导带的学生真不少,三届研究生再加上博士生,共有二三十人之多。我和导师只有一面之缘,还是在饭桌上,一伙学生匆匆地敬了他一杯酒。至于检察院、法院的实践指导老师,只在纸上见过名字。 
同寝室有个同学,选了个正在评职称的硕导,一天到晚忙着帮导师查资料、复印、统计数据。导师给他开出一串书目,让他看完以后写篇论文,论文发表后,第一作者是导师,第二个是导师的人情,第三个才是自己。 
学院研究生的公费名额很少,我们这些刚刚大学毕业、没有半点积蓄的学生,大多数只好继续依赖家里赞助。偶尔在校友录看到某某同学买房子了,某某同学做销售经理了,总是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 
为了能够自立,为了能够证明自己是“有能力”,许多研究生拼命找兼职。结果,变成了一只陀螺,从早到晚都被别人抽着转。应付导师、应对上课,应对工作,应付考试。 
如此情形之下,难免压力重重,对未来和生活丧失信心。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学生们要反思,现有的高等教育模式和社会环境,更需要反思


<<<返回上一页 <<<返回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考研咨讯>考研新闻>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