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文件信息
文件来源 免费考研网 
文件作者 免费考研网 
更新时间 2005-9-10 1:20:07 
添加编辑  

辅助信息
打印功能 打印本文
背景颜色 杏黄 秋褐 胭红 芥绿 天蓝 雪青 炭灰 奶白
字体大小 特大号字 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仅提供预览形式,不提供纸张形式,若涉及到版权的文章,请购买正版,毕竟在电脑上看也不舒服啊,呵呵,这是viewsnake个人网站,纯粹交流学习资料的地方。无商业行为。
选择更多免费考研资料:
阅读正文内容
  公共卫生学院(School of Public Health)是一所为预防医学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提供相关业务服务的教学科研机构。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与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共同组成医学的三大一级学科。它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用预防为主的思想,针对人群中疾病的消长规律,采用基础科学、临床医学、环境卫生科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查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制定防治对策,并通过公共卫生(public health)措施,达到提高人群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其相关的学科除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外,还有环境科学、人文社会学、法学、经济学、心理学、工程学、数学和信息学等。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发展可追溯到建校初期。学校创始人颜福庆教授于1928年7月组建了公共卫生科,并亲任科主任。另聘胡宣明教授负责建立"吴淞卫生公所"作为公共卫生教学实验区。当时教职工6人。结合门诊医疗,通过卫生教育,逐步开展疾病预防、环境卫生、妇幼保健等工作。1929年9月与上海市卫生局合作,改称"吴淞卫生模范区",为乡村卫生工作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爆发后,公共卫生科于1939年随学校迁至昆明白龙潭,1940年又辗转迁至重庆歌乐山。迁址后的教学工作由戴天佑教授安排。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公共卫生科随学校迁回上海。1946年由戴天佑教授担任科主任,1948年先后由靳宝善教授、苏德隆教授担任科主任。
  1949年上海解放时,学校在嘉定县和嵩山区建立教学区,由顾学箕教授兼任嘉定县卫生院院长,徐苏恩教授到嵩山区指导工作。1952年1月,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公共卫生科正式命名为公共卫生学院,设置卫生行政、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工矿卫生、学校卫生妇幼卫生等6个学科和华东劳动卫生研究所。由李穆生任院长,陈海峰、苏德隆任副院长(李未到任)。同年招收了专修科学生30名。1953年起招收卫生专业四年制本科生,1954年起改为五年制。
  1953年3月进行第二次院系调整,公共卫生学院易名为卫生系,由苏德隆教授任系主任。设置有流行病学、劳动卫生学、环境卫生学、营养卫生学、少儿卫生学、保健组织学和卫生学总论等7个教研室。苏德隆、戴天佑、陈海峰、杨铭鼎、许世瑾、顾学箕、徐苏恩、范日新教授等著名公共卫生学家对各学科的创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5年12月,为适应预防医学发展,卫生系再次更名为公共卫生学院,由俞顺章教授任院长。1993年--1996年间,詹绍康教授任院长。1996年起,姜庆五教授继任院长。先后担任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有苏德隆教授,顾学箕教授,俞顺章,詹绍康。2001年2月,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左焕琛担任学院名誉院长,现任学院院长姜庆五,副院长郭红卫、徐勋、钱序,党委书记傅华,副书记毛惠琴。
  学院共设流行病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学、卫生统计与社会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微生物学、卫生化学、健康教育学、妇幼卫生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医院管理学、卫生监督与卫生法学教研室15个教研室,预防医学研究所和世界卫生组织(上海)职业卫生合作中心。全院教职员共计131名,其中教授17人,副教教授22人。一级学科预防医学博士授予权,预防医学和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博士后流动站。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为国家重点学科。在院本科生543名,硕士研究生141名,博士研究生53名。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公共卫生学院正在为使预防医学更好地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服务,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而努力奋斗。

相关阅读内容

<<<返回上一页 <<<返回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其他课程>MPH硕士>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