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教学讲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7)



文件信息
文件来源 免费考研网 
文件作者 免费考研网 
更新时间 2005-9-10 0:43:30 
添加编辑  

辅助信息
打印功能 打印本文
背景颜色 杏黄 秋褐 胭红 芥绿 天蓝 雪青 炭灰 奶白
字体大小 特大号字 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仅提供预览形式,不提供纸张形式,若涉及到版权的文章,请购买正版,毕竟在电脑上看也不舒服啊,呵呵,这是viewsnake个人网站,纯粹交流学习资料的地方。无商业行为。
选择更多免费考研资料:
阅读正文内容

第九章 调查报告的撰写

l         当我们在社会调查研究的全过程中完成了资料收集与资料分析的工作,最后的任务就是把我们调查研究的结果以文字的形式传达给他人,同其他人进行交流,即撰写调查研究报告。
l         调查研究报告是社会调查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其撰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调查研究工作的成果质量和社会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社会调查研究报告的写作。
第一节 调查研究报告及其类型
l         调查研究报告是反映调查研究成果的一种书面报告。它以文字、图表等形式将调查研究的过程、方法和结果表现出来。
l         根据调查研究报告的用途、读者对象等方面的不同,可将调查研究报告分为三类:
1、  以政府决策部门领导和有关实际工作部门人员为读者对象的普通调查报告
2、  以各学科专业研究人员为读者对象的学术研究报告
3、  以某一课程任课老师为读者对象的学位论文
一、普通调查报告
l         往往以了解社会现实情况、解决实际社会问题为主要目的。这类研究报告对于各级政府决策部门和各类实际工作部门了解社会情况、分析社会问题、制定社会政策、开展社会工作有着重要参考作用。
(1)       认识社会的报告
(2)       政策研究
(3)       总结经验
(4)       揭露问题
二、学术研究报告
l         着重于对社会现象的理论探讨。即分析各种社会现象间的相互关系和因果关系,以及通过对实地调查资料的分析或归类,达到检验理论和构造理论的目的。
三、学位论文
l         主要指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和学士学位论文。
l         由于普通调查报告与学术研究报告这两类研究报告在目的、读者对象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在撰写的格式和要求上也不完全一样。两者的区别:
1、  普通调查报告更强调对调查结果的描述、说明和应用,而对调查的方法、过程及工具等不大关心。
2、  普通调查报告的语言大众化,对社会现象的描述和分析也没有固定的格式,更多的采取直观的方式进行说明;研究报告要运用各学科的理论、概念、专业术语等,在形式上有较固定、严格的格式,结构更加严谨,论述的语言要求更加严密。
第二节   普通调查报告的写作
l         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主要依据调查的目的、内容、结果以及调查报告的读者对象和主要用途来决定。
一、标题
l         标题引起读者注意的关键因素。
l         标题的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
1、直接陈述调查的对象或调查的问题直接反映出主题的内容。
2、以某种结论式的语言或判断句作为标题。
3、  以提问的形式作为标题
4、  采用双标题的形式
注意:1、标题与内容相符
      2、标题大小适当
二、导言部分
l         主要介绍调查的内容、调查的目的及调查的方法。
l         导言部分的具体写法有三种主要方式:
1、  联系所调查的现象,说明调查的主要目的和意义,然后介绍调查的范围、内容和方法。
2、  描述某一社会现象,然后再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或这一现象的影响、作用、意义等提出若干问题。
3、  在描述现象、提出问题的同时,直截了当地写明结论,然后对这一结论进行论证。
三、主体部分
l         主体部分的结构必须根据调查报告的内容来确定。要表现什么样的材料,要说明什么样的问题,报告主体部分要努力为这两者服务。
l         具体结构有三种形式:
1、据所调查现象本身所具有的时间顺序,从纵的角度来描述和分析。
2、  根据所调查现象本身所包含的各种不同特征或不同方面,从横的角度来逐一描述、分析和比较。
3、  将上述两种结构相结合,以其中一种结构为主。
四、结尾部分
1、  作用主要是小结调查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并根据这些结果提出研究者的建议,以供有关部门决策时参考。
2、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深入调查分析,说明某一现象或问题对社会的危害性,以便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和重视。
l         在写法上,结尾部分要简明扼要,要抓住调查结果中最关键、最有价值的结论,使读者能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例1:《上海市区高龄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直接陈述式
   报告共分为五部分:导言、调查方法、高龄老人的基本情况、高龄老人的生活状况、亟须解决的几个困难问题。
导言:通过列举数据,概括地描述了上海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的情况。指出高龄老人是“老龄问题的关键”。
调查方法:单独列出。能较详细介绍调查方法各个具体方面,是专业刊物的基本要求,非专业报告也可有。
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婚姻状况、家庭人口和结构、收入状况等。可使读者对被调查对象的总体情况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调查的主要结果:采取的横的结构安排。结果的表述既用了表格,也用了文字综述。
注意:1、表格中的类别要分得比较合理。
 
 
 
 
 
 
年龄与健康状况交互分类表
健康状况
年龄
80~84
85~89
90~94
≥95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有病
484
79.6
133
72.7
29
72.5
2
50
无病
124
20.4
50
27.3
11
27.5
2
50
合计
608
100.0
183
100.0
40
100.0
4
100.0
 
      2、文字叙述部分要突出表格中最关键的内容以及表格中未能反映出的内容。应通过深入分析表中的数据的含义,揭示出某些特点和规律。
最后一部分:对调查中所了解的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作者的建议。
例2:《大学生“课桌文化”的调查与分析》
一、 问题的提出: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大学生基础文明素养,折射着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体现着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二、 调查方法
三、 调查结果
四、 结果分析:1、专注考试的内容
2、与爱情相关的一类:对爱情的追寻、对爱情的真切理解与感受。
3、偏向于情感宣泄的又一种
4、粗俗或下流的“作品”
5、着重于人生意义的探索与追寻
五、“课桌文化”的形成过程及相应的结论:1、随意行为
2、公德意识淡化和自律意识的淡薄
3、内容折射出大学生的心灵世界
小结:导言部分以介绍情况、说明目的为主;
主体部分以详细描述社会现象的实况为主;
结尾部分以对这一现象的讨论为主,特别是提出作者的看法以及解决的建议,以引起社会的重视,或供有关部门参考。
第三节   学术研究报告的写作
l         一篇学术研究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导言,即说明研究的是什么问题以及为什么进行这一研究。
2、  方法,即说明进行研究所采用的方法、程序和工具

3、 
结果,即说明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了什么

4、  讨论,即说明发现的结果具有哪些意义,从这一结果出发,还能得到什么或还可以继续做些什么。
5、  小结,即对上述四个方面的简要总结
6、  参考文献,即研究报告中所涉及到的书籍和文章目录。
7、  附录,即调查研究过程中所用的问卷、量表及某些计算公式的推导、数据计算方法等。
(沙漏式图)
报告应从广用的导言开始,逐步转变到较为专门化的领域,真到提出你自己的研究领域,介绍你的研究方法和结果。这是沙漏的最狭窄部分。从讨论研究结果的内涵开始,报告又开始逐渐向一般的领域拓宽。广阔的导言可向读者提供你的问题形成的背景及其意义,而讨论部分的拓宽,则可向读者展示你的研究结果的价值及应用。
一、导言
l         必须包括下述三方面的内容:
(一)介绍所研究的问题:主要介绍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背景,陈述所研究问题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该问题进行研究。
(二)有关文献的评论:对有关这一问题研究领域中已有的研究及其结果进行综述和评论。
研究者应考虑的问题:1、前人的研究做了些什么
                    2、是否存在有关理论,有哪些不同的理论。
                    3、用了什么研究方法,得到什么有价值的结论。
                    4、存在哪些缺陷。
综合评论:1、文献选择:要考虑以下因素:
                       根据文献研究的变量、样本类型、理论框架与自己研究相似程度来选择;
                       根据研究发表的时间来选择;
                       根据文献的作者的影响性、权威性来选择;
                       对报纸、广播大众传媒的文章不选用;
                       研究本身质量底的文章不选用。
          2、评论的写作要精心的组织和安排。
          3、评论每一篇具体文章时,先对该文总体情况简单介绍:
                       总的问题是什么,样本类型;
                       介绍对我们研究有用的关键内容,尤其是概念和变量。
          4、在评论部分,材料应是相关的、恰当的和简明的。
(三)对自己的研究的介绍
主要目的不是去讨论研究内容的细节,而是介绍自己研究的起点和基本理论框架。
二、方法
(一)有关调查方式及研究设计的介绍
(二)有关被调查对象的介绍
1、  对总体的说明:给出调查和研究对象总体的定义;
                 描述总体的基本情况。
2、对调查的样本及抽样方法、抽样程序进行说明。
(三)对研究的主要变量的说明
研究的主要变量是什么,变量的操作定义是什么,变量又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指标来测量的。
(四)对资料收集过程的说明
资料收集的过程详细说明;
对所用的工具作些介绍。
(五)对资料分析方法的说明
(六)对调查的质量及局限性进行评价
三、结果
l         如何表达结果,总的原则是:先给出总体的、一般性的陈述,然后才是个别的和具体的细节陈述。
l         具体的做法是,从基本结果或中心结果开始,按照下列步骤慢慢展开。
1、  再次向读者提示在报告的导言部分所提出的概念性问题,即对所研究的问题的概念性陈述。
2、  马上告诉读者调查的答案。
3、  开始用调查得到的各种数字、图形、表格和材料向读者说话。
4、  在对这一分支结果进行适当的小结的同时,用一种平滑的转折句把读者引向下一个分支内容。
l         常犯几种毛病:
1、  面对一大堆收集来的资料和统计数字不知该如何取舍,好像这也有用,那也有价值,往往舍不得“割爱”。
2、  片面地认为统计图表越多越好。
3、  对图表数据的说明太浮浅,没有去揭示这些图表数字所代表的意义和内含,没有起到文字说明的效果。
四、讨论
l         讨论部分一般是从告诉读者本研究掌握了什么开始。开头就以明确的叙述说明研究的假设是否得到证实,或者明确地回答导言部分所提出的问题。但是要注意,不要简单地再次解释和重复在结果部分已经总结了的观点和结论,而是要在结果部分的基础上,挖掘新的、更深的东西。讨论部分的每一句陈述,都应该增加读者对所研究的问题的理解。
五、小结
l         对前面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作一个提纲挈领的总结。但是,目前许多专业刊物上发表的研究报告,常常以摘要来代替小结。
六、参考文献
l         在研究报告的结尾处,常常要将报告中所引用过的全部著作和文章目录列出,并以“参考文献”作为标题,将它们集中成一个单独的部分。
l         文献的写法包括:
1、  中文版著作的写法:作者名:《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出版地
2、  英文著作的写法:作者名(大写):书名(斜体字),出版地,出版公司,年代。
3、  中文文章的写法:作者名:“文章名”,《杂志名》,年代,第几期,第几——几页。
4、  英文文章的写法:作者名(大写):“文章名”,杂志名(斜体字),年代(期),页码。
七、附录
l         附录部分是将一些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研究细节的资料编排在一起,作为正文的补充。
1、  搜集数据资料的调查表、问卷、心理测量表等;
2、  计算某些指标或数据的数学公式介绍;
3、  某些统计和测量指标的计算方法介绍;
4、  某些调查工具、测量仪器和计算机软件介绍。
第四节   撰写调查研究报告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行文要则
1、  用简单的语言写作,并要用例子来解释说明。
2、  叙述事实力求客观,避免使用主观或感情色彩较浓的语句。
3、  行文时,应以一种向读者报告的口气撰写,而不要表现出力图说服读者同意某种观点或看法,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4、  有时在阐述某一观点结论时,常苦于无法精辟深刻,这时可恰当地引用名言警句、民歌民谣。
二、注释
l         对于报告中引用别人的资料,以及某些不易理解的内容或概念,常常通过加注释来进行说明。
l         注释的作用主要有:
1、  指出所引用的资料来源,供读者参考查证;
2、  表示读者遵守学术道德,不把别人的成果掠为己有;
3、  既可帮助读者解释报告中的疑难,又不使报告中断和过于冗长。
l         注释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1、  夹注——即在所引资料之后,用括号括起来。
2、  脚注——即在所引的资料处注明一注释记号。
3、  尾注——则是将所有脚注都移到文章的结尾处一并排出,而不是分别排在各页之下。
第十章 研究实例-社会分层研究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社会分层的理论
一、研究社会分层的总体理论
(一)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
(二)   韦伯的多元分层理论:提出分层的三个标准,第一是阶级分层;第二是身份群体的分层;第三是权利分层。
(三)   功能主义分层理论:
奠基人杜尔克姆分层的原因有二,第一,在任何社会中总有某些工作被视为比其他工作更重要,因此社会的由富至贫的分层体系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对于不同阶层、群体对社会重要性地位的规定。第二,社会上人们的才能、知识、智力、技术水平各不相同。让最有才能的人去担负最重要工作应是社会分层的基本原则。
帕森斯的主要观点有两个:首先,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之高低,是由社会上的人们,根据这个人所能做到的与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一致的程度而决定的;其次,也承认人在财富、权利方面的实际差别,但是次级的。
二、研究社会分层的中距理论(具体问题研究的理论)
(一)   达兰多夫关于调节阶级冲突的理论
即从如何缓和与调节现代工业社会的阶级冲突角度研究的。
建立了一个社会分层与冲突过程的模式:社会角色的分化——权威关系的存在——形成两个相互对立的群体——利益相互冲突——提出可验证的假设或命题(包括三个问题)。
问题
1、被统治群体组织起来进行冲突的条件。
2、冲突的暴力强度
3、社会变迁。
假设
(基本判断)
被统治群体组织程度越高越可能与统治群体发生冲突。
符合下列条件时冲突的强度就会越高。
一是冲突强度越高,结构变迁就越厉害;二是暴力强度越高,结构变迁比率就越高。
影响程度的因素或条件
1、  组织领导干部的存在;
2、  一致的意识形态;
3、  群体觉醒的程度;
4、  群体内的沟通;
5、  群体成员的地理集中;
6、  角色相似;
7、  共同利益。
1、  冲突组织的更加有组织化;
2、  相互重迭的冲突异质性越强;
3、  两极分化越严重;
4、  社会上下层之间流动率越低。
 
(二)   专家治国(技术统治论Technocracy)
强调专业技术人员应在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以及主张应该由专家来任最重要职位的理论。
(三)   平等与效率的理论
(四)   关于供需关系决定收入地位的理论
辛普森认为:决定社会分层地位,特别是收入地位高低的,是人才的供需规律。
第二节   研究社会分层的方法
核心是测量出社会分层、社会不平等的差异程度和流动程度,以及影响差异和流动的因素。
测量内容:经济差异、权利分层、社会声望分层、综合值。
一、不平等指数的测量:用最高收入者占总人口的比例加上最低收入者占总人口的比例,即用两者的百分比之和的办法来表示社会的不平等程度。
二、库兹涅茨比率:用一个综合值来反映社会各阶层收入差别的状况。
三、五等份法:(F.W。佩什在“真实的个人课税率”论文中提出)是按人均收入的高低将人口分成五等份,然后测量各层人口的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所占的比例。
四、基尼系数的测量:(是经济学概念和测量方法)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Cini)根据洛伦茨曲线图建立的测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它全面、准确地反映出财产、收入等的不平等程度。
五、恩格尔系数与社会分层测量:指食物支出额与全部生活消费额的比率。
六、社会综合地位量表()它通过测量收入地位、教育地位、职业地位,并计算其综合值,以此来反映一个人的综合地位之高低。
第三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实例:关于中等收入层的研究
     基本假设:将收入群体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收入群体是社会上的少数,可视为一个常量。社会上中等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就必然是互为消长的关系。
1、  当中等收入者构成社会的多数时,低收入者就必然成为社会的少数人群体。这时社会的 一个重要特征是:结构上比较稳定。因为中等收入群体的成员对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有较强的认同感,可起到缓解社会对立和社会矛盾作用;
2、  当中等收入者构成社会的少数时,低收入者的比率就必然较高。这时一个
社会在结构上就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因为下层收入群体的成员对社会的认同感较弱,而反对社会的情绪却较强。
3、  失去了中间层的 缓冲作用,上下两层之间容易导致矛盾和冲突。
假设论证:文献研究、国际比较、我国实际状况分析。
一、关于中等收入层问题的文献研究
1、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2、德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莱德勒《现代经济发展中的私人基础》
3、H·斯佩尔《现代社会中的薪金阶层》
4、 L·科里《中间阶级的危机》
5、 F·D ·克林根德尔《英国职员劳动者之状况》
6、C·W ·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间阶级》
7、大卫·洛克伍德《职员》······等。
综述:处在富有者与贫穷者之间的这个中间阶层的存在,对于西方社会的矛盾和冲突起到了缓解作用,中间阶层成了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二、关于中等收入层的国际比较(用二手资料分析——数字、图、表)
1、  从收入分层看:西方国家有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层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2、  从职业分层看:西方社会形成了与中等收入层相对应的一个中等身份地位的职业群体。
综述:在西方社会中,形成了一个逐级过渡的、庞大的中间阶层。它赞同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在社会变迁中成为社会矛盾的缓冲力量。中间阶层构成社会的主体,是多数西方发达国家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结构原因。
三、我国的现状的分析
1、  解放前
2、  解放后
3、  经济改革后:(1)反映出的问题
(2)原因分析

相关阅读内容

<<<返回上一页 <<<返回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其他课程>MPA硕士>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