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教学讲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1)



文件信息
文件来源 免费考研网 
文件作者 免费考研网 
更新时间 2005-9-10 0:43:25 
添加编辑  

辅助信息
打印功能 打印本文
背景颜色 杏黄 秋褐 胭红 芥绿 天蓝 雪青 炭灰 奶白
字体大小 特大号字 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仅提供预览形式,不提供纸张形式,若涉及到版权的文章,请购买正版,毕竟在电脑上看也不舒服啊,呵呵,这是viewsnake个人网站,纯粹交流学习资料的地方。无商业行为。
选择更多免费考研资料:
阅读正文内容
 
纵览一
        社会调查研究是对社会生活做系统的观察,目的是发掘和了解所观察事物的现状及趋势,提出对社会生活的看法及政策。
纵览二
        人们彼此互动,因此创造了互动的结构。社会科学家要发掘人类关系的本质。
当人们观察并想理解他们周围发生的事情时,他们的观察和解释通常包括了: 
(1)依照个人的观点认为事情应该如何;
(2)使用个人成长过程中得到的观念;
(3)不严谨的观察。
社会调查研究者的观察则是一种审慎自觉的行为——事实上,通常是一种团队活动。对观察到的现象尽可能的客观分析,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尽量减少研究者自身感觉的影响。
纵览三
        社会调查研究有两项活动:测量和解释,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社会调查研究人员测量社会现象的各个方面,然后对测量得到资料进行分析后做出结论。
1、什么是测量?
l         测量的概念:是一种特殊的观察方式。测量指的是比较审慎而严谨的观察:科学家自觉地决定去观察,而且对所要观察的事物做谨慎的选择,同时对观察结果做详细的记录。测量有时是数字式的或定量的,有时则是定性的。
l         各种测量的技术:调查问卷、访问、实验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等。你们将会发现严谨的社会研究所能采用的测量方式几乎是没有限制的。惟一的限制,就是个人的想像力。
l         特点:在社会科学中,测量什么和如何测量同等重要。举例而言,在政治民意调查中,在询问选民意见时,如何不造成偏颇的应答就非常重要,而同等重要的是要准确选择询问对象。
        因此,测量是社会调查研究的关键之一,
2、什么是解释?——有时候称作资料分析。
l         用变量描述。社会调查研究运用所谓的“变量语言”进行分析。当社会调查研究者研究人时,他们感兴趣的是去理解和描述个体或群体的一些变量。譬如,“性别”是一个变量。
l         探讨变量间的关系。例如,政治学者发现了在美国政治中宗教和投票行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与新教徒相比,罗马天主教教徒和犹太人更有可能投票给民主党候选人。在另一领域,研究者有时也会提到,男女性别差异与领导类型有关。
        因此,对观察结果的解释所包含的不只是测量,它还包括对为什么变量之间应该有关系的逻辑理解。这牵涉到相关的理论。
        社会调查研究在于探讨社会中人与人互动的规则。同时,社会调查研究也是改善社会的利器。
 
 
第一章   社会调查研究导论
 
第一节   社会调查研究的概念与特征
一、社会调查研究的概念
l         社会调查研究:是系统地、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综合来科学地阐明社会生活状况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活动。它包括两部分或两个阶段的内容:
l         社会调查——是指运用观察、询问等方法直接从社会生活中了解情况、搜集事实和数据,它是一种感性认识活动。
l         研究——目的在于说明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科学地解释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由此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l         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过程是:
(1)              首先从客观存在出发,在实际生活中收集各种具体的经验材料(感性认识阶段);
(2)              通过对材料的整理、加工,形成某种观点或理论(理性认识阶段);
(3)              依据这些观点和理论提出一些方针、政策、计划,用以指导各项实际工作(实践);
(4)              在实践过程中检验这些方针、政策、理论、观点是否正确(检验),同时再发现新问题和新的经验材料,这又是一个调查研究过程的开端。
二、社会研究的特点
1、  社会作为整体来研究。
在研究任何社会问题时,都要把它放到整个社会中,不能单独的看问题
2、  究范围盒方法上的综合性
研究任何一个社会现象时,总是研究、考虑与之相联系的多种社会因素,以至于自然环境。社会现象是纷繁复杂的、形形色色的,所以决定了它研究范围的广泛性
3、社会价值
社会变化———人的行为———价值观念,所以决定人们的行为趋向
4、  实性强、重实证
社会学与实际结合最紧密的学科之一,对现实社会的反映较敏感、尖锐与生活息息相关、注重用事实说话
三、社会研究中的困难
1、  人的特殊性
l         社会研究的对象是人、人的行为,以及由人和人的行为所构成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产物。
l         人是一种有思想、有感情、有动机、对社会研究的活动有反应的研究对象。
l         人有自我意识、主观意志。
l         所以,社会研究中对各种社会现象、各种社会行为的解释和预测,达不到自然科学一样的准确程度。
2、  研究的干扰性
l         对社会行为进行研究,这种行为本身就有可能改变它所研究的行为。
3、  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l         人类社会的现象是一种与自然现象有着根本性质差别的现象。
l         人的行为常 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个人特定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社会互动。
4、  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
l         受到伦理的、政治的因素的限制。
5、  保持客观性的困难
l         研究对象的状况、处境、经历,及行为、态度、价值取向,会在社会研究者的心中产生某种“共鸣”。
l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果不同。

四、
社会调查研究的作用:

感知、描述、解释和预测
1、  从感知入手来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
2、  客观描述社会现象的一般情况、过程和特点;
3、  解释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4、  预测和控制社会现象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与方法论
一、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
l         社会调查研究既是一项科学活动,也是一种研究社会的科学方法。
l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实际上是由不同层次的方法组成的一套方法体系。
即:最高层次的----方法论,
中间层次的----基本方式,
低层次的----具体方法。
1、调查研究的方法论
是人们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的一般方法在社会调查研究中的体现和应用,它提供了调查研究的指导思想。是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
2、基本方式也称研究方式
l         基本方式表明贯穿于调查研究全过程的程序、步骤与操作方式,它说明研究者是通过何种具体途径得出研究结论的。
l         基本方式可以从各种角度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在具体操作上都具有与其他类型不同的特点。
 

社会调查
研究的方
法体系
方法论
基本方法
具体方法
辨证唯物主义方法
系统方法
逻辑方法
比较方法
统计调查
实地研究
普查
抽样调查
个案调查
典型调查
资料收集
资料分析
观察法
访问法
问卷法
量表与测验法
统计分析方法
理论分析方法
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
 

 

3、具体方法
 定义:是在调查研究的某一阶段使用的方法、技术、工具等。
如:在收集资料阶段使用访问法,在分析资料阶段使用统计分析法以及资料整理方法、计算机技术等。
4、三者关系
1、每一项研究都是在一定的方法论指导下,采取一定的调查研究方式,并使用某些具体方法。
2、者三个层次的方法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在调查研究中缺一不可。
l         没有方法论的指导,调查结果就只能停留在日常观察的水平;
l         不掌握正确的调查研究方式,就无法系统地、有步骤地、有条理地进行研究;
l         不会使用具体的方法和技术,就无法收集到所需要的资料或无法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  西方社会研究方法论的不同观点
l         方法论具体说是对下列问题的认识:
如何看待和认识社会现象
如何获得客观可靠的事实
如何解释和分析事实
如何检验社会理论
l         对社会科学方法论做出较大贡献的西方学者:
孔德——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1798-1857)
杜尔克姆——法国社会学家(1858-1917)
韦伯——德国社会学家(1864-1920)
l         西方社会学家在方法论问题上一直存在各种不同的认识,可归结为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以下介绍一些主要观点:
(一)、关于社会规律性
自然科学的基本假设是:任何现象都有其内在规律性。
1.  人文主义者否认社会现象的规律性,代表人物是德国学者狄尔泰(1833-1911),他认为:
l         社会现象不等于自然现象,人们的行为不等于物体运动,人是有自由意志,因此无法对人的行为做出预测。
l         此外社会历史事件是独特的、非重复性的,因而无规律可循。
2.  实证主义者,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克姆反驳说:
l         社会科学不是研究个人或个别事件,而是研究普遍的社会现象。
l         这些现象是在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下产生的客观事实,它们是受一定社会规律支配的
3.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对这两种观点进行了综合:
l         社会现象都是与人的行动和人的主观动机有关的,它们与自然现象有区别。
l         但是人们的行为是理智的、有目的的,这种理性行为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对社会行为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动机的分析,就可以发现社会现象的规律。
         韦伯的上述观点目前为止被大多数西方社会学家所接受。
(二)、如何认识社会现象
两种观点所侧重的角度、方法和观点不同,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对立
l         实证主义主张:在宏观层次通过对大量样本的调查和统计来研究社会现象。
l         人文主义者主张:在微观层次上通过实地调查来直接了解具体的社会生活状况。认为:统计分析所得到的“社会事实”忽略了具体个人的具体行为,因而它无法完全反映真实的社会现象。
2、整体认识与个体认识的对立
l         实证主义认为: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是要说明社会整体的特征,如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地理条件等。是这些因素不是个人特征决定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与变化。
l         人文主义者认为:社会是由人所构成的,任何社会现象都可以还原为个人活动,因此,不了解人的行为动机和价值观就无法认识社会现象。
l         这两种观点也称为整体主义方法论与个体主义方法论。
3、在检验真理的标准上,客观检验与主观判断的对立
l         实证主义主张:以经验为客观标准。
l         人文主义者主张:只能依靠主观判断。
(三)、如何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
l         解释——是对现象为什么会产生或为什么会变化,所做的说明。
1、客观解释与主观解释的对立。
l         实证主义主张:象自然科学那样客观说明现象产生和变化的外部原因。
l         人文主义者主张:除外部因素外,影响社会现象的因素还有内在原因。人的内在动机是无法观察到的,只能在具体的场合、条件和情景中通过主观理解法才能加以说明。
l         主观理解法的特点是,研究者要设身处地地体验被调查者的处境,由此来理解他为什么采取这一种行为而不是是另一种行为。这种说明只适用特定场合,而能揭示某一种现象的个性和特殊性。
2、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对立
l         实证主义强调:静态分析和数量分析
l         人文主义者主张:动态分析和定性分析
3、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对立
总结:
1.  两种方法论观点都包含着正确和错误的成分。他们都片面强调了某种角度而忽视了其他角度。
2.  社会现象是多样化、多层面的,需要从多种角度加以研究。对不同问题研究的侧重点和研究方法是不同的。
三、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学说。
(一)、普遍联系的观点
1.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这种内在联系是必然的、普遍的。
l         因此,社会现象同自然现象一样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l         社会规律性并不是指个人行为的规律性,而是指由许多社会成员的活动所表现出的规律性。
2.               从表面上看,具体现象之间的联系又是个别的、偶然的、有条件的,人们只能通过对大量现象的分析,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而发现必然的、普遍的联系。
3.               现象之间的具体联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对具体现象的分析,要根据各种不同联系,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不能只强调某种方法而排斥其他方法。
l         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话的灵魂,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历史的、发展的观点
l         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l         社会现象是在历史过程中产生、运动和发展的。因此,只有把社会现象放在一定的历史过程中,才能准确地做出说明和解释。
l         动态与静态是相对而言的,两者即对立又统一,它们是社会现象的两种表现形式。
(三)、对立统一的观点
一个事物或现象有多重性、多面性,事物内部的各种性质、各方面即对立又统一,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因此,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
(四)、质与量相结合的观点
l         唯物辩证法的质量统一观为科学地分析社会现象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l         质与量是客观事物的基本规定,一个事物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内涵、特征和表现形式,而数量规定了事物的规模和程度。
l         通过对量变和质变的分析,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差别和规律性。
四、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论的演进
   (一)、实证精神的引入
l         社会研究的精髓----实证精神----孔德“观察优于想象”。从而使社会学独立为一们科学。为其研究手段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前提。
l         在经院哲学家对实证方法不屑一顾的时候,自然科学家已经成熟地运用观察、实验等科学手段了。
列宁:“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潮流”。19世纪思辨的社会哲学在科学的、实证的研究思潮的冲击下分化。
l         孔德“实证”的特定含义: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
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
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
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
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l         孔德提出的社会研究方法:观察是社会学的主要方法;其次是实验;再次是比较法。
l         孔德为社会学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原则,马克思则为科学的社会研究提供了范例。
l         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克姆(1858—1917)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59)书中制定了社会研究方法论的细则。
最基本的规则是:把社会事实作为事物来看待。
   (二)、反实证主义的方法论观点
l         问题的焦点是:人类社会有着不同于自然界的特殊性。
特殊性:首先人有意识,其次人有差异性----人和人不同。
l         德国社会学家狄尔泰(1833—1911)向实证主义发起进攻。
认为:由于人具有自由意志,因此人的行为是无规律的,且是无法预测的。
l         社会学现象学派也否定了实证主义的许多假设。
l         反实证主义学派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观点,且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动摇了孔德的实证体系,但未能改变社会学的实证传统。
(三)、科学方法论的发展
l         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社会研究方法和方法论随着科学的发展获得相当大的突破。
l         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证伪理论”在方法论领域修正与改造了孔德的实证主义的研究逻辑。
l         假设检验法:P1 → TT → EE → P2
l         库恩的“范式”概念:指研究问题、观察问题时的角度、视野和参照框架。
l         库恩的“科学发展阶段论”:前科学阶段 → 常规科学阶段 → 科学革命阶段 → 新的常规科学阶段…
l         库恩方法论思想的启示:(1)把社会历史观和非理性因素引入科学和科学研究过程,完善了波普尔的科学发展观。
(2)“科学发展阶段论”说明:存在多种方法论或研究范式。
第三节   社会调查史
l         社会调查从历史发展过程看,迄今为止的社会调查可分为四大类:
1.  行政统计调查
2.  社会问题调查
3.  民意调查和市场调查
4.  研究性调查
l         社会调查在17世纪以后得到广泛开展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由于近代科学的成熟。
一、近代社会调查(17世纪末——20世纪初)
1.    17世纪下半叶,欧洲的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意识到,要想有效地进行社会管理或社会改良,就必须客观地、准确地了解社会经济状况。
l         英国的威廉.配弟(1623——1687)在《政治算术》中指出:对任何社会现象都应当用数字、重量和尺度来说明并加以比较。他被马克思称为“政治经济学之父”。
l         法国的柯尔柏(1619——1683)在当政期间倡导和主持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社会调查。为以后的行政统计调查的制度化奠定了基础。
2.    18世纪初期到末期,随着人口统计学的建立和国家行政管理的完善,欧洲各国的行政统计调查盛行于世,并逐步制度化。
3.    19世纪以来:(1)社会问题调查得到广泛开展,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行政管理、                 为医治社会弊病、为社会改良服务的。
(2)社会调查也进入了社会政治领域。
(3)对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作出重要贡献的两个主要人物是法籍比利时学者凯特勒(1796—1874年)和英国学者布恩(1840—1916年)。他们被称为“经验社会学之父”。
4.    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是社会调查飞速发展的时期。
l         其中著名的调查有:
法国黎普莱的家庭调查、杜卡特列的妓女调查、英国辛克莱的乡村调查、霍华德的监狱调查、夏特沃斯的纺织工人调查、德国恩格尔的家计调查、美国20世纪初的匹兹堡调查、春田调查
小结:上述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社会中的尖锐问题,所以这些调查对于了解社会现实、认识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这些调查一般都缺乏理论指导,调查结果很难上升到理论高度。
2、  代社会调查(20世纪-----)
1.  20世纪以来,经验社会调查开始与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密切结合。
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克姆的〈自杀论〉(1897年)标志着社会研究进入实证化阶段。杜尔克姆创立了社会调查研究的实证程序,即研究假设——经验检验——理论结论。
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应经济、政治之需,舆论调查和市场调查大行于世。
l         民意调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费希尔1928年创立的抽样理论。
l         美国社会学家斯托福创立了目前仍广泛应用的统计调查模式
l         在以拉扎斯菲尔德为首的哥伦比亚学派的努力下,社会调查的多变量分析方法也得以成熟。
现代调查方法与技术的进展表现为:
l         抽样调查的广泛应用
l         问卷法和访问法的精密化
l         态度测量方法的精密化
l         社会计量法,即人际关系测量方法的精密化
l         多变量统计分析和统计检验的普及
l         实验法和心理测验方法引入
l         内容分析方法的发展
l         结构式观察法的发展
l         计算机及其他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
l         研究程序的标准化
l         综合运用以上调查方法和技术的情况增加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以现场观察和主观洞察为手段的实地洞察方法又得到进一步发展。
l         “现象学方法”——试图通过主观理解和实地调查来揭示人们是如何在熟视无睹的生活世界里建立一种意识中的共同世界,并在这种共同意识的假定下行动的。
l         “民俗方法学”——主张考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规则,通过对交往过程中的方式、姿势、语言、动作的细致观察与分析来理解真实社会行为。
小结:当代的社会调查已不仅仅是提供经验材料和统计数据,而更多地、更直接地担负起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的功能。
 
3、  国社会调查简史
1.  我国在几千年前就开始进行人口调查。
2.  在我国,较系统的社会调查是在20世纪初开始发展的。
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我国学术界社会调查发展最快的时期。
4.  中国共产党人在其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对中国社会调查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l         毛泽东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和策略问题,对中国社会、阶级状况和农村土地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调查。
l         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党中央作出了《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动员全党广泛开展调查研究。
l         毛泽东在长期的调查实践中总结出:“深入实地”、“召开座谈会”、“典型调查”、“解剖麻雀”;“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观点。
5.  抗日战争期间,学术界的调查研究受到很大影响,但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在西南地区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
l         建国以后,我国社会调查事业的一个重要进展是建立了全国性的行政统计机构。
l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间,我国各个领域、各条战线上的政策性调查得到广泛开展。
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策性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有了很大提高,学术性调查研究也开始恢复和发展。
 
现代社会调查的特点是:社会调查与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密切结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先进的统计技术、抽样技术、测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并综合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方法。

相关阅读内容

<<<返回上一页 <<<返回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其他课程>MPA硕士>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