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懂到成熟:中国商学院MBA历程盘点



文件信息
文件来源 网络资源 
文件作者  
更新时间 2005-3-1 19:52:00 
添加编辑 viewsnake 

辅助信息
打印功能 打印本文
背景颜色 杏黄 秋褐 胭红 芥绿 天蓝 雪青 炭灰 奶白
字体大小 特大号字 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仅提供预览形式,不提供纸张形式,若涉及到版权的文章,请购买正版,毕竟在电脑上看也不舒服啊,呵呵,这是viewsnake个人网站,纯粹交流学习资料的地方。无商业行为。
阅读正文内容
进入新世纪以来,“终身学习”成为最主流的职场词汇,并因此宣告了培训时代的到来。一群以学习为乐的人,即使工作再忙碌,也要坚持把学习进行到底。奔波于此,乐此不疲。为的是把握新起点、开始新事业、享受新生活。

    培训改变了职场。或者因为一口流利的英语,或者因为手里沉甸甸的资格证书,或者因为在商学院别样的际遇,许多人的职业生涯发生了“72变”。

    他们是一个社会群体,有着共同的命运、共同的责任。他们抱着同样的渴望,怀着同样的梦想,冲进思想的前沿阵地。

    MBA“闯入”

    1991年,“MBA”概念从西方来到中国。国内第一批代号为“MBA”的学子在国内9所试点院校内诞生。这是一批走在时代最前沿的人们,成为最早接受MBA教育的工商管理硕士。与现在的MBA相比,那时的MBA有很多独到的地方。那时国家教委尚未批准试点校颁发文凭的资格,社会上对于新生事物也总不免会持怀疑和观望态度;同时,这批MBA们对工商管理硕士的认识不深,同学间“人脉”观念不浓,大部分是带着“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思想,为我所用”的心态来读书。

    1993年,我国又批准了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南京大学国际管理学院为代表的17所院校作为MBA试点院校。至此,我国MBA试点院校达26所,招生人数从最初的几十人扩大到上千人,并逐渐在社会上产生了影响。

    走入正轨

    从1991年到1996年,国内MBA教育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此时主要是各个MBA试办院校自主招生。规模小,社会知名度低,是本阶段的基本特点。MBA经过六年的单独招生,虽说成绩卓著,但由于各个高校标准的不一,从而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因此,经过审慎的调查研究,国务院学位办决定从1997年开始实行MBA全国联考。试点院校达到52所,并在全国掀起攻读MBA的浪潮。2000年,全国MBA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全国的52所MBA试点院校进行了评估,并宣布中国MBA教育结束试点阶段,开始正式培养MBA。至今,我国MBA培养院校已增至89所,每年的录取人数近万人。

    一方面,中国的MBA教育从此踏上了快速发展的快车,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步伐加快,对懂得“统一国际商务语言”的人需求量增加,优质管理教育提供了“商务语言”培训,中国企业也开始真正关注和逐渐了解MBA了。

    而从1994年到2002年间,又有中欧、BiMBA、长江等“体制外”商学院的成立,以高水平的教学和高市场化运作的手段与国有大学的商学院竞争。新的世纪,各商学院开始了真正的品牌“之争”。2005年开始的联考制度改革,将使更多适合读MBA的人有了在学院接受系统管理教育的机会。

    修炼EMBA

    EMBA1943年首创于美国芝家哥大学商学院,目的是为那些没有受到正规商业教育的企业高管提供培训。2002年8月,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国30家重点院校开展EMBA教育,指导价格为20万元,招生对象为大学本科毕业后有8年或者8年以上工作经理的现职高级管理人员。

    自此,一个特殊阶层的修炼开始了。众多企业高层为了每月4天的课,开着豪华轿车往来于公司和学校,打着“飞的”穿梭于城际间。人们也终于知道原来求学也可以如此奢侈。

    尽管对于不可量化的时间来说,这些企业高层管理者不会太计较学费本身,但对商学院提出了“超高”的要求——现阶段能为EMBA们提供多少物超所值的内容?逐步提高的质量应该是与水涨船高的学费成正比的。

    人物.故事从懵懂到成熟我的MBA

    王惟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及公共关系部主任兼深圳首席代表

    懵懂的MBA

    1991年,王惟尊进入中欧管理中心(CEMI)北京班读MBA的时候,还不知道MBA的真正含义。“不怕你笑话,当时只知道M是master,B是business,A就不清楚了。也只晓得是个流行的东西,从西方引进的。”王惟尊笑称。而且,那时的中欧管理中心与现在大不相同,就连自己的校园都没有。

    当时的王惟尊更多被问及的是“你与NBA、IBM或者工商局有什么关系?”现在看来似乎很可笑,但这确是十多年前人们认识MBA的原生态。

    1987年,大学毕业两年的王惟尊赶上经济改革的大潮,个人承包了一个小企业。因为想让自己和企业更强,也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在朋友的介绍下,抱着试试的心态,王惟尊闯进了中欧。

    尽管当时王惟尊对中国未来满怀信心,但他并不清楚这最早一代的MBA未来会是怎样。带着懵懂、疑惑和满怀希望的心,王惟尊及他同时代的MBA们,踏上了深造之路。

    新鲜的MBA

    与其说是新鲜的MBA,倒不如说是“怪异”的MBA教授和教学方法。在中国的传统教育里,权威是不可以被挑战的。可是在MBA教学过程中,老师被质疑是常事。讨论到最后教授连标准答案都不给。而老师有时候的“离经叛道”更让人讶异,“我进中欧管理中心的第一堂课上,教授讲了没几分钟,就跳到讲桌上了,手舞足蹈为大家授课。这在当时的学生是绝对不能接受的。MBA所有的东西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新鲜。”

    成熟的MBA

    对比现在的MBA,十年前的MBA有很多独到的地方,他们对工商管理硕士的认识不深,想法都很单纯,对未来不禁有些茫然。同学间“人脉”观念不浓,大部分人是带着学习知识,为我所用的心态来读书的。作为中国第一代MBA的代表,王惟尊认为当时他们更多是怀着感恩的心,去回报老师和国家;而作为新时代的代表,如今中欧的MBA们更是以一种真挚的社会责任感去主动服务社会,能够在人生每个时期以自我力量关爱社会。

    2003年重返母校的王惟尊已经经历了太多。以前的中欧管理中心,已经发展为如今亚太顶尖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而对中国MBA发展,王惟尊充满了信心:在现阶段MBA除了需要正本清源外,现有的MBA需要绝对的高质量。在良性竞争的心态和环境下,中国一定能以集体的姿态跻身世界管理教育的前列。

    商学院12年变迁

    1991年,国家教委批准国内9所院校作为MBA第一批试点院校。

    1993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办又批准了北京大学等17所大学试行招收和培养MBA。

    1994年,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商学院花絮

    提升高度。2002年开始的EMBA教育至少具备“二高”——高职位、高学费。我们看到的是一群不同于MBA的人。他们平均工作年限在14年、董事长总经理和CEO的头衔占了多半,有人形象地称他们为“总裁班”。自此,EMBA们正在实践着一个阶层的修炼。远观的人们,除了看到巨额的学费和高级的头衔,也看到了一个无形的神秘之纱。

    拉近距离。2004年“优客李林”中的“李”考取了复旦的EMBA。这才觉得,原来EMBA也不是那样神秘,它似乎离我们的生活不远。只是对普通人来说,要修炼到那个层次,还是需要多年的功力和积淀的。



<<<返回上一页 <<<返回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其他课程>MBA硕士>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