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为什么“滥”?



文件信息
文件来源 网络资源 
文件作者  
更新时间 2005-3-1 19:51:28 
添加编辑 viewsnake 

辅助信息
打印功能 打印本文
背景颜色 杏黄 秋褐 胭红 芥绿 天蓝 雪青 炭灰 奶白
字体大小 特大号字 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仅提供预览形式,不提供纸张形式,若涉及到版权的文章,请购买正版,毕竟在电脑上看也不舒服啊,呵呵,这是viewsnake个人网站,纯粹交流学习资料的地方。无商业行为。
阅读正文内容
越来越多的人在说MBA“滥”,已经让我不得不说说我的看法。为什么“滥”?我本人也是一名在校MBA,正在进入论文阶段,我系统学习了MBA课程,也参加过EMBA课程学习,同时,我也在为学校的MBA中心做了近两年的事情,在我要离开学校回到企业中去之前,我愿意说说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些,是我将近两年的所看、所听、所经历、所思考。 

  (一)MBA“滥”,首先是越来越多的人在说自己是MBA,人多为“滥”。现在社会上评点的、国内生存的MBA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海归MBA,第二类是国家计划招生的本土MBA,第三类是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MBA,第四类是研修班“MBA”以及其他各种衍生“MBA”、本土产“洋”MBA。 

  第一类MBA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在国外学习期间语言学习就够难受的了,而且有一大堆晦涩的专业词汇,不知专业知识学到了多少。也有人说,这类MBA是在国外混不下去才回来的,我保留个人意见,因为我没有得到任何支持的数据。 

  第二类分两个序列,一是一月份联考的MBA,一是秋季考试的“经贸委班”MBA。后者起点较高,要求有学士学位和5年工龄才能报考,在职学习,基本不需要面临就业问题,相当部分为工作所累,修行依赖学校约束程度。前者又分两块,一是全日制MBA,一是在职MBA;在职MBA也基本和“经贸委”MBA一样,为工作所累。

  第三类MBA和计划招生的全日制MBA差距应该不大。
 
  第四类应该不能划归MBA系列,因为,MBA首先是“M”,即master,即硕士学位获得者,即教育部认可的硕士学位获得者。这类“速生”的“MBA”学制短,没有按照国家MBA培养方案来培养学员,上课出席率奇低,学习效果可见会如何。 

  截至2004年9月,全国累计毕业MBA不足8万,而第四类“MBA”远远超过这个数,你说“滥”不“滥”? 

  (二)招多为“滥”。越来越多的媒体批评说,中国的MBA招生过“多”过“滥”,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作法,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MBA“滥”,MBA不值钱,两者应该有某种逻辑联系。2002年6月,创维营销总部人力资源总监王大松先生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发言说,“只能保证MBA2000元起薪”,引发全国大讨论。开始有人说MBA“滥”,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附和,越来越多的媒体异口同声地说MBA“滥”,以至于听说2003年末金山公司雷军先生在北京理工大学说“我是不会用MBA的”时,已经引不来人们的注意了。个别“名人”贬低MBA,我想问:他见过几个MBA,用过几个MBA,是怎样使用MBA?而我们的媒体就,大炒旧饭大挖“题材”,他们了解MBA吗? 

  全国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不过82万,其中MBA不过8万,你说多不多?国家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越来越多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就是因为大家说“滥”,使企业望MBA生畏,唯恐避之不够远。
 
  至于招得多不多,还请大家看看2004年4月27日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仝允桓在sina网的谈话吧。
 
  (三)“滥”是因为企业缺乏“真伪”鉴别能力。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在干什么,我想问问,你公司员工有多少人持有在中关村花费80元买来的大专、本科、专升本学历证书,你们鉴定过吗?好好鉴定一下吧,还来得及,顺便鉴定一下你自己的证书,别忘了鉴定一下你老总的证书。
 
  如果我没有审核过很多考生(包括很多中高层管理干部)的学历证书,我是不敢这样质问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的。
 
  如果你需要鉴定MBA的真伪,请和他们的培养学校的MBA中心联系,别找错了部门。不过你最好重新鉴定一下他们的本(专)科阶段的证书。
 
  (四)“滥”是因为使用不当,期望过高。我们的全日制在找工作时,首先就碰到“行业经历”、“大企业经历”、“技术背景”等等障碍,我们的企业恨不得拿来一个MBA就要产生生产力,给企业带来大变化,所以企业会有失落感甚至是被欺骗的感觉。MBA进入企业后,需要有一个和企业融合的过程,需要有一个再培养的过程,我相信这个过程不会长,请企业能用宽大的胸怀来接纳他们,解决企业中出现的问题是一个过程,时间长短取决于企业高层对管理的认知程度。 

  (五)“滥”是因为企业管理者自身的认知不足。
 
  很多老总认为,我行所以我成功,我成功所以我行,我低学历而且成功了,所以学历低并不必学历高差。这是一种错误的逻辑,它不代表普遍规律,这种成功往往是偶然的,而失败是必然的。我们强调培养过程的作用,高学历,尤其是全日制学生,首先调整的是思维结构,专业知识倒是很次要的。高学历者的成功是必然的,低学历者的成功是偶然的。所以我们更倡导把企业交给高学历者去管理。 

  有些接受过MBA或是EMBA学位教育的人,也常常在学习的过程或是学习刚结束不久抱怨所学的案例是“洋”案例,抱怨“洋”案例水土不服、实践指导性差,这也是一种误解。这种误解是因为没有调整思维结构,我们知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即使在今天,又有谁敢置疑这句千古名言,问题在于你是否在“半部论语”中调整了自己的思维结构。 

  也有接受过MBA或EMBA学位学历教育的老总现身说法,MBA(EMBA)教育不过尔尔,我不上课都知道老师讲的那些东西。对于这种不上课的学员,我正在处理一份强制退学的名单,其中大部分是因缺课拿不够学分。
 
  我曾经在一次组织EMBA入学面试时,碰到过一位老总的助理,他的老总正在面试,于是我和他聊了一下。这位助理说,我们老总很忙,以后上课会常来不了,肯定大部分时间我替他上。我对这位助理说,请转告你们老总,如果他本人也这样想,请他现在就离开。我相信这位助理所说的意味着某种现象,如果老总们认知水平都这么个层次,管理会怎样?如果让这种人拿到了MBA(EMBA)学位,对MBA的伤害会有多大? 

  (六)怎样合理使用MBA? 

  1.首先鉴定MBA的“真伪”,不要买错药怪药不好;不要企图通过面试就能够甄别他们的实力或水平; 

  2.不要过多强调过去的企业背景、行业背景、职务背景、技术背景,MBA进入企业后会有一个调整的过程;
 
  3.不要抱着低价试用的心态对待MBA,宁愿用1万元的月薪雇MBA来扫地,也不要花2000元聘MBA来搞管理; 

  4.给他们一个调整的过程,不要亏待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5.善待你的所有员工。 

  这五句话,说容易,让人理解就很难,让人做到就更难,其中道理难以用一两万字说明白。即使是MBA毕业生,大部分也只会认识到而做不到。如果领悟了,并且做到了,企业的爆发力难以估量。
 
  这五句话背后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做企业?企业怎样才能做大?企业的成本在哪里?使用人才成本怎样过程平均化?企业财富应该放在谁手上?谁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每一个问题都不能独立思考。这五句话的答案是“善待你的所有员工”。 

  (七)最后,我还要说的就是,首先我是很信赖全日制MBA,我目睹他们的培养过程;其次,我是很信赖大部分在职学习的MBA,我目睹他们的培养过程。 

  对于在职学习的MBA,他们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克服了很大的困难,我们的企业没有感觉到他们的进步,是因为他们天天在进步。我感谢他(她)们的家人给予他(她)们的支持。我感谢我的妻子的支持和理解,如果有一天,家庭和事业只能选择其一时,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家庭,因为没有家庭的事业是无根的。如果没有MBA的学习,我至今不知道我的妻子需要什么,不知道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不知道人为什么而生而活,不知道…… 

  感谢学校对我的培养,感谢老师们同学们的帮助。
 
  山中樵夫2004年12月14日星期二 

  附件: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作客新浪谈MBA教育实录(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www.sina.com.cn 2004/04/27 15:31 新浪教育 

  网友:请仝教授谈谈我国MBA教育的竞争力问题。 

  仝允桓教授:我们先不说全世界,先从国家来讲,比如说中国,每年有89所学校在招MBA,而且是分布在全国的29个省市,可是光北京和上海可能就集中了差不多一半,实际上MBA教育和整个经济的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MBA教育和经济发展很难说谁是鸡、谁是蛋的问题。我们有一个数据,美国的MBA教育在1971年前后的时候,每年招收35000名学生,但从1971年以后到九十代,美国的MBA教育跟国民经济的增长,也就是说跟GDP基本是一个正比的关系。大概GDP增长的速度和MBA教育增长的速度差不多是一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现在每年培养的MBA是十万人,每年授予MBA学位的数量是硕士数总量的23%、24%,像中国一年算下来大概只占到5%。所以美国的这种情况给我们一个启示,至少在市场经济的结构上对MBA的需求量有多大。
 
  主持人:我们也知道MBA考试和学习在国内也非常热门,每年招很多的研究生,而且年年都有毕业生,这种MBA学生过剩了还是人才匮乏呢?如果是MBA招多了,还没有找到工作,那我们怎么解决这种问题? 

  仝允桓教授:如果说把美国MBA在整个硕士生培养的比例作为一个参照系来看,如果说是把GDP作为一个结构体系来看的话,中国的MBA是少的,为什么说是少的呢?1971年的时候美国的GDP和中国2001年的时候恰好相反。也就是说,我们大概晚了30年。如果说美国那个时候一年招3.5万人,我们现在招1.5万,是他的一半。如果说美国那个时候累计超过13.5万,那我们现在累计毕业人数还不到5万人。从总量的比较上来讲,我们肯定是少的。
 
  另外一个角度,中国企业几百万家,有很多种说法,有的人说有一千万家。但现在独立的企业有一个数据说是几百万家,这样的话我们才培养出四五万MBA,从这点上来讲,不能说是多了。
 
  但是,不多是不是就意味着学生都能够找到好的职业?我想这是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因素。首先,是需求。MBA学位有人把它这么比喻,说它是一种与人沟通的语言。换句话说,MBA学的是在一种大家认可的经营理念下的具体操作技能、能力、观念。大家有在共同经营理念的基础上,有共同语言,能力才能发挥。我记得中国在八十年代中期的时候,我们在大连也培养过MBA,当时有一个话题是MBA到哪里去了,因为有很多人觉得工商局对他们感兴趣,但现在来说我们的MBA越来越多了,有一些MBA已经做到了企业的高层。据我所知,我们清华大学原来的MBA毕业生在现新的MBA毕业生里面招了十几个人,他们在一个团队里面要招收同样的人,因为只有MBA能够听懂董事长、总经理的话。这个人才是要慢慢培养,要逐步扩大。
 
  另外一个问题,MBA是经济的产物,并不是说读了MBA就能够在市场上找到他认为的事物。能不能有竞争力,还需要多方面的因素来决定。并不是读了MBA就一定有好工作。
 
  但就市场来说,我们有一个数字,我们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有一个职业发展中心,去年的时候它是专门为MBA服务,去年同期有138个企业到这里招聘,提供的职位有400—500个。我们去年到这个时候,大概有480多个职位,不算学生到外面找的,就是说到我们这个职业发展中心来招聘的企业。今年所提供的职业是1300多个。如果说是一个比较好的学校,学生的素质也比较好,应该有好几个机会可以选择。 

  网友:中国的MBA教育和国外的MBA教育有什么差距呢?
 
  仝允桓教授:首先的差距是我们比他们的历史短,美国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哈佛大学MBA项目已经有100多年了,而我们中国的MBA教育从1991年开始到现在也才13年,1991年全国有九个学校在办MBA,那时候总共招生数量是应该是80几个左右。现在教育部授权的全国有90所学校,MBA招生一年招两次,春季招生估计今年应该有1万人左右。也就是说,我们的发展还是很快的。最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走过了20年的院庆,我们开了一个清华管理教育论坛,参加这个论坛的有国内外大概80个商学院的院长,其中35个是国外的,45个是国内的。这35个包括哈佛、MRT、剑桥、NPC等等,都是世界上著名的商学院。他们的发言我也听了,我们讨论了很多的问题。总的来说,国外著名的商学院的院长都对中国的管理教育感到吃惊。换句话说,这么多一流商学院的院长到清华来参加我们这样的论坛,我想在世界上其他的地方有这么多的院长聚集在一起,这种机会并不多,本身就说明了问题。就是说我们已经在世界商学院中举足轻重了。 

  如果说差距的话,是我们的时间差距。还有一个差距就是整个上课的水平。从现在来讲,我觉得水平差异不在这里。我们现在的国际化应该和国外是同步的,从教材上来讲,都是使用原版教材。我觉得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正在朝国外的MBA教育进行探索阶段,这个差距是一个理念的差别。就是说我们和国外院长探讨的时候,他们更多讨论的是培养一个人的领导才能,你考虑哪些问题,哪些问题是能力的构成要素。这和我们国内的院长讨论的问题显然不是一个层次,我们讨论的问题更多是怎么招到学生,给他们提供什么课程,这个课程也许是模仿外国的。我觉得从理念上去探讨管理教育怎么能够办得更成功。 
  主持人:就是以人为本吧。
 
  仝允桓教授:本身教育就是以人为本。
 
  网友:我是MBA的在读学生,听您讲,MBA的未来前景是很好的。请问在校期间在哪些方面提高自己?
 
  宋逢明教授:我觉得MBA教育在中国经过短短的13年的时间已经有一个迅猛的发展,主要和中国经济转型紧密联系在一起,原来是计划经济,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企业的管理人才面向市场经济就有很大的产业需求。中国的MBA教育和西方的MBA教育着眼点还是有区别的。这区别在什么地方呢?西方入学MBA的学生,比如说他原来是学技术的,然后他出来之后到一个公司工作,他通常都做到部门的负责人程度,这个时候他就需要进行专业性的训练。这样的话,他就想要谋求更高的职位、更高的待遇,朝着这方面去追求。但中国这样的情况还不是太多,中国有大量的大学生毕业以后面临找工作的问题,因为整个的教育体系存在传统的结构和市场经济不相协调的情况,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培养的大学生的专业,包括很多学校里对专业的设置和师资队伍是相配套的,比如说有几个教授是教这个专业的,但出来以后这个学生跟现在市场的需求是不太相符的。所以中国的学生有很多人把学习MBA作为一个跳板,就是作为寻找新的职业的渠道。他们也没有完全进入到管理当中,这样来说,中国的MBA和西方的MBA就不太一样。 

  学生已经读MBA,这也体现出中国的MBA和西方的MBA有一个差距,我认为是结构性的问题。因为美国办了很多MBA学校,但是世界上办得非常有名的商学院,有他自己的特色。比如说哈佛的MBA学生,他们主要是面向指导。哈佛的MBA毕业生到美国华尔街工作,在金融上应该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最好。还有就是斯坦福大学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你要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如果你将来觉得希望走向某一个领域,想进入财务、想进入金融,如果想往这方面发展,现在国内的金融体系类似于哈佛的管理。学校也有一个方向,比如说清华有金融方向、也有财务方向的。回过头来,联系到我们今天要特别介绍清华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合办的金融类的,这就是专业性的。像宾夕法尼亚大学,他们的学生将来进入银行业工作。EMBA是高层管理上来的,因为他在企业里已经占据了非常高的位置,像总经理、CEO,他们就要从更高的层面来学习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相反,他们在技术性的要求就不一样了。如果年轻的MBA网友想到将来职业的发展,我觉得一定要想清楚未来的走向。
 
  仝允桓教授:宋老师讲到未来的职业方向的选择,这个不光是考MBA之前的一个选择,实际上读了MBA之后也有很多方向要选择。我补充一点,你已经是在读的MBA需要注意三点,一是学习系统的知识;二是培养专业的能力,通过一定的环节把领导能力、组织能力提高。我想这点是世界上MBA教育的趋势;三是要建立网络,就是和老师、同学建立网络,这样对你以后的职业发展会大有好处的。


<<<返回上一页 <<<返回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其他课程>MBA硕士>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