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读MBA前,知道要付出什么吗?



文件信息
文件来源 《经理人》杂志社 
文件作者  
更新时间 2006-2-21 20:24:43 
添加编辑  

辅助信息
打印功能 打印本文
背景颜色 杏黄 秋褐 胭红 芥绿 天蓝 雪青 炭灰 奶白
字体大小 特大号字 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仅提供预览形式,不提供纸张形式,若涉及到版权的文章,请购买正版,毕竟在电脑上看也不舒服啊,呵呵,这是viewsnake个人网站,纯粹交流学习资料的地方。无商业行为。
阅读正文内容
    没有一种科学的方法能准确地估算出读MBA的机会成本

    2001年,我在某省会城市工作。在公司,我有一间独立的办公室,使用着当时最新款的IBM笔记本电脑,每天搭乘总经理的本田雅阁一起上下班。

    2005年,我在北京金融街附近的某金融机构工作。在公司,我有一个小小的办公桌,使用的是已经有些落伍的台式机,每天挤公交车和地铁上下班。

    2003年到2005年之间,我在国内一所著名商学院全职学习MBA,学费一共是8万元。

    读MBA前后,我的薪酬待遇相差并不是很大。从功利的角度来看,MBA教育似乎对我没有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读MBA似乎有些不太划算。事实果真如此吗?让我来回忆一下,读MBA花了我多大的成本?MBA又给我带来了哪些收益?

    读MBA的成本

    我1998年大学本科毕业,之后在某证券公司干了5年。这期间,我从事过信息技术、新公司筹建和市场开发工作。2003年,我开始攻读MBA。简单地算一笔经济账:在读MBA之前,我的年收入约为7万元人民币。那么,MBA这两年的脱产学习,我会少收入14万元,算上奖金、升职和加薪机会,成本大概不会超过20万元。

    事实上,读MBA的机会成本远不止这些。比如:MBA的备考期往往是半年到一年。这段时间的付出,也是很大的成本。

    行业上的连续性,或者说职业上的连续性,是MBA一个重要的隐性成本。以我本人为例,我原来从事的是证券行业,几年的工作磨练使得我对这个行业非常熟悉。MBA毕业后,我到了一家保险公司工作,尽管保险和证券同属于金融行业,新的工作性质也同样与市场开拓相关,但是,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新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简单一点的如行业知识,复杂一些的如行业文化,都并非一两天能够领悟参透。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从头做起,从基础做起,一点一滴地去了解这个行业,一步一步地去学习业务的流程和运作,一丝一毫地去感悟行业和公司的文化。自从进入新的公司以来,我天天和公司的一线营销业务员呆在一起,一起学习,一起吃饭,一起在早会上唱歌跳舞,甚至一起去广场上摆小摊发展客户。

    我的一个同学也有同样的感受。他对自己MBA毕业后工作的评价是:“现在感觉像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对所从事行业的不了解和认识不足,只能从最基本的做起。”当然,从好的方面来说,从基础做起,从小事做起,可以让人更加踏实;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年代,任何的重复都是对于时间的低效使用。

    两年,足以让任何一个行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即便是让我重新回到我原来所从事的行业,我也同样会感到陌生。在学校里读MBA的两年,甭管你是多么关注原来的行业,但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和自己亲身体验,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一种科学方法让我们非常准确地估算读MBA的机会成本。比如:你在工作中升职和加薪的概率,怎么计算才最科学?本人认为,什么对你最重要就是你最大的成本。如果你非常关心收入,那么这两年的收入是最大的机会成本;如果你觉得家庭最重要,那么,抛妻别子到外地读书或许就是最大的机会成本;如果你想通过读MBA顺利实现转行,那么转行的风险就是最大的机会成本。

    在我看来,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让我得以进入国内一流名校学习,这是最令我心动的。 哪怕我要付出的成本较高,我都愿意承受。所以,最终我辞职去读MBA。

    MBA让我收获了什么?

    有人曾经说过:“MBA教育会提升人,但不会改变人。”如果说一个人的素质好比一座冰山,MBA教育所能影响的更多的是冰山露在水面上的那部分,也就是技能和知识。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动机、个人品质以及价值观,这些都是冰山水面下的,是很难通过MBA教育改变的,事实也证明的确如此。我和大部分MBA同学并没有因为受过MBA教育就在职业发展上有脱胎换骨的转变,薪资收入在原来基础上“大跃进”的也为数不多。

    那么,MBA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收益呢?

    首先是学识。对于理工科毕业的我来说,在读MBA期间,我学到了很多渴望学习的知识,如会计财务、市场营销、企业运营、战略管理等等。就像一个人原来经常吃青菜,维生素含量已经够了,但是缺少蛋白质。MBA的课程,就是让我吃到了鸡鸭鱼肉,使我的营养结构更加合理,这非常有助于我身体的健康成长。对于大多数MBA学员而言,商学院管理系统的知识架构,对于形成企业整体管理运营的框架和概念,是非常有用的。好似用一条丝线把你以前零碎的、不完整的知识构建成一个系统,这正是MBA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

    其次是眼界。知名跨国公司的CEO,你以前也许只能从报纸上看到,久闻其名,却难以见到其人。但是,在商学院里,他很可能出现在你教室的讲台上。有机会见到这些企业的高层领导者,聆听他们的管理心得,感觉是非常美妙的。你再稍微勇敢一些,就能够和他交流一些问题。交流所带来的启迪,是从书本上学不到的,也是自己很难琢磨出来的。就像小和尚天天敲木鱼修炼,自己总是很难参悟真经。而真正的得道高僧,往往一两句话就能够点破梦中人。而商学院,就是很多得道高僧出没的地方。不但庙里有很牛的方丈,而且别的庙的方丈,甚至一些高人也经常云游过来,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啊。

    读了MBA之后,我得到了在一个新的行业发展的机会,有了一个更高的起点,这些都是无形的收益。

    MBA教育的美中不足

    国内大学的商学院既涵括本科生教育,又有MBA和EMBA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商学院通常把本科教育放在第一位。这是商学院必须为所在的大学承担的义务,同时商学院也因为吸引了优秀的本科生资源而自豪,本科生是商学院的未来希望之星。此外,EMBA也是商学院非常重视的项目,因为就读EMBA的大都是当今商界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经济实力的知名人士,EMBA教育一方面给商学院带来了丰富的人脉关系积累,另一方面它也是真正带来利润的项目。而MBA学员似乎既没有本科生有潜力,又没有EMBA学员有实力。因此,师资和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分配顺序往往是:本科第一,EMBA优先,其次才是MBA。很多知名教授的课程都为本科生和EMBA开设,而MBA却没有,这不能不说是商学院教育的一大缺憾。

    国内商学院的后勤和行政体系,依旧难以摆脱沿袭下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体制,以学生为中心或者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就逊色一些。此外,职业发展和生涯规划也是商学院急需提高的一个薄弱环节。每所商学院在校的MBA学员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从事职业指导的老师,却往往只有几个人,而且他们还要负责一些日常的招聘联络等工作。如此一来,对于MBA学员的职业指导往往是缺乏和不足。

    MBA课堂上,教授曾讲过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方法之一认为企业价值等于企业未来收入的现金流的折现。参考这个方法,个人的经济价值应等于将来收入的现金流的折现。正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对于刚毕业的我来说,现在的收入只不过是当期收入。我的价值,将来决定着呢!


相关阅读内容

<<<返回上一页 <<<返回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其他课程>MBA硕士>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