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质疑含金量国内MBA怎样才"合格"



文件信息
文件来源 了望新闻周刊 
文件作者  
更新时间 2006-2-21 20:32:45 
添加编辑  

辅助信息
打印功能 打印本文
背景颜色 杏黄 秋褐 胭红 芥绿 天蓝 雪青 炭灰 奶白
字体大小 特大号字 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仅提供预览形式,不提供纸张形式,若涉及到版权的文章,请购买正版,毕竟在电脑上看也不舒服啊,呵呵,这是viewsnake个人网站,纯粹交流学习资料的地方。无商业行为。
阅读正文内容
    暑期举行的“首届中国商学院院长高峰论坛”预测,目前国内人才市场每年至少需要3万名拥有MBA教育背景的人才。自MBA教育在国内开办10余年来,一直受到追捧,迄今每年结业生超过2万名。但其中相当一批结业生因素质不高,专业操作能力不强,难以胜任企业的管理工作。有些企业在招聘现场甚至拒收MBA们的材料,公开表示对国内MBA教育的不满。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是到了过滤MBA教育泡沫的时候了。

    多少人读MBA只为“镀金”

    一名职业经理人属于较早的一批MBA毕业生。他在就读前已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老板,结业后先后在几家公司任职。他承认读MBA在理论上有很大帮助,但对实际工作却远不如当初预想的那样大。他说,同学中像他这样做职业经理人的并不多,有不少仍然在机关里做事的,也许就是想给自己镀层金吧。他们读完了就给自己名片印上MBA学历,给人的感觉好像MBA人才在什么岗位上的都有。

    从镀金的学员方面看,盲目投资赶时髦却没有带来好运的也不乏其人。目前在某会计师事务所任职的一名注册会计师,1995年大学毕业后为了留京,便在母校当起了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师。由于不甘心这么做下去,他1998年又通过联考进了一所二流大学的MBA班,认为学成后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结业后的求职挫折终于使他明白,自己性格内向、爱做细致性工作,对搞管理没有兴趣,因而每每想起当初没有摸准自己的脉时投资读MBA就懊恼不已。

    企业质疑MBA含金量

    中国市场研究行业协会副会长袁岳说,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老总发现不少有国内大学MBA学历者的素质并不高,因此他们已不把MBA学历作为进入企业管理层的“护照”,而是要看其真正的管理能力。袁岳还说,在所接触过的有MBA学历者中,一些人理论知识十分丰富,说起来头头是道,可一旦放手让他处理公司业务中的某项事务却很难做好。至于MBA的教育者,如果不亲自参与到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积累一定的可指导实践的经验,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纯知识的讲授那是毫无价值的。

    而现在的MBA教育,在招生一关上的诸多做法即遭质疑。据国内连续多年的一项调查,我国就读MBA的学员平均年龄为29岁,这说明多数就读者仅有3~5年的工作经历。尽管专家认为有一定管理经验的人在职攻读MBA的效果更明显,但现行的有利于更富考试经验者的统招、联考程序,却可能淘汰掉在管理岗位上有发展潜力、值得培养的人。东南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仇向阳曾就统招MBA年龄偏小的问题说过:我们必须尽可能地帮助那些在商务领域有发展的、却在考试中处于竞争劣势的人,不让他们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入学的考卷上,因为考查死记硬背的能力,已成为他们入学的障碍。

    学员不满MBA教学

    在近年间的MBA课堂上,学员要求教师“下课”的现象时有发生。即使是一些在管理学研究领域颇有声望的博导也未能幸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李若山认为,如果讲授的内容学术性太强,学员自然会感到对今后的商场实战没有用处。我院每年在学生评选中名列前茅的教师,多在校外从事过案例咨询,经验丰富。由于我国进入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案例不多,师资中不要说绝少有过经商经历的,就是在欧美商学院学习过的也少之又少。中国的管理学院不缺教书匠,而缺乏真正懂得中国商业管理的学者。

    我国MBA教育内容老化也难以满足市场需要。多数大学的MBA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经济管理专业教材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曾开出20万元高价招聘MBA教科书作者,结果竟无一人入选。有些应聘的教科书中即使举出了案例,也仅仅是事实的堆砌,而没有对案例的透视分析。该院副院长张维迎说,我们之所以高价求贤,是因为当前这方面的教科书学术价值非常有限,这也是当今MBA的教学内容不能被有管理经验的企业管理者接受的重要原因。

    国内MBA怎样才“合格”

    针对存在的问题,张维迎说,首先是MBA的教师们要进入企业了解国内商业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制定新的注重中国商业管理研究水平的学术评价标准,通过实践再进行理论的归纳,这才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MBA教学的精髓。

    谈到当今MBA教育应该培养中国最缺乏的什么人才,教育部一位官员列举说,能对国际经济形势作出高水平分析的人才,能与外国商人进行国际谈判的人才,知道如何创办有高科技含量的小企业再做大这些小企业的人才。我们本土教育培养出来的数万名MBA,是否就是国内经济建设中所需要的MBA?这个疑问终究要由社会检验得出结论。而从我国MBA教育的自身角度,反思过去10余年在统招、联考、选教材、教学中的一系列弊病,使MBA教育通过适度降温、滤掉泡沫回归到本来价值则已是情势所趋。


相关阅读内容

<<<返回上一页 <<<返回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其他课程>MBA硕士>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