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教育进入良性循环 国内掀起商学院热



文件信息
文件来源 商业周刊 
文件作者  
更新时间 2006-2-21 20:34:15 
添加编辑  

辅助信息
打印功能 打印本文
背景颜色 杏黄 秋褐 胭红 芥绿 天蓝 雪青 炭灰 奶白
字体大小 特大号字 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仅提供预览形式,不提供纸张形式,若涉及到版权的文章,请购买正版,毕竟在电脑上看也不舒服啊,呵呵,这是viewsnake个人网站,纯粹交流学习资料的地方。无商业行为。
阅读正文内容
    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已经超过了25年,经过这20多年的高速增长,许多中国经理虽已成为地区或国家级公司的负责人,但是仍然缺乏能够让他们的企业与全球巨擘分庭抗礼的管理技巧。而西方公司在设法挖掘拥有13亿中国消费者的庞大市场时,也迫切需要通晓中国问题的本土经理,而这一点却是训练有素的西方经理所望尘莫及的。

    据麦肯锡公司预计,从总体来看,到2010年中国对具有国际背景的高级经理的需求将达到7.5万人,这比中国目前拥有的高级经理人数足足多了7万有余。而这一培养计划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奇迹能否持续。“过去,绝大多数中国公司都是本土企业。而现在,它们业已成为全球领域的竞争者,”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执行副院长张维迎说,“如果缺乏专业化的管理技能,这些企业将难以生存。”

愈益强烈的痛楚

    管理精英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愈演愈烈,中国最知名的高等学府因此纷纷采取措施以弥补供需差距。中国政府准许中外联合办学后,北京的清华大学和上海的复旦大学等著名高校开始纷纷寻找西方合作伙伴,并共同推出了国家认可的MBA项目。自1991年以来,中国的MBA项目数量增长了9倍以上。过去,许多中国学生为获取MBA学位竞相留学海外,而如今他们却更愿意留在国内。对这些学生而言,选择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接受MBA教育培训,并获取与国外殊无二致的学位,可以避免因漂洋过海而将事业以及在商业交往中建立起的个人关系荒废两年,甚至更长时间。28岁的邹沛君前不久刚刚从上海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毕业,她说:“中国的变化日新月异。如果选择现在离开,我会因为错失了当前的发展机会而被远远抛在后面。”

    另一个让人惊诧的异常现象是,几年前从不考虑中国商学院的西方学生现在也纷至沓来,决心在这个全世界增长最为迅猛的大型经济体中寻求发展空间。2004年,中国近90个MBA项目从世界各国录取的学生总数超过了1.85万人,其中全日制学生大约为1.2万人,这个数字是7年前的7倍以上。在经历了两年的生源衰退期后,有利的人口变化形势有可能让商学院再度迎来新一轮报考热潮。

    为了探寻人们对管理教育兴趣大增的根本原因,《商业周刊(中文版)》对中国最著名的13个MBA项目的近1000名MBA学员进行了独家调查,这些MBA项目堪称新中国管理教育领域的先驱。尽管这些MBA项目本身各有千秋(详情请参见第36、37页的图表),但学生对于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普遍感到比较满意。其中2/3的学生表示,他们的MBA培训经历远高于自己原先的预期,而且绝大多数学生对教学质量、课程内容以及就业服务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此外,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中国的发展前景以及个人的发展前途感到非常乐观。一半以上的MBA学生预计,学成毕业后自己的收入会有可观的增长,近25%的学生有意在5年内实现自主创业,而且绝大多数学生计划在国内发展事业。不久前刚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毕业的吴任超在与同班同学共进午餐时说:“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发展得如火如荼。我认为我们所有人都有理由对中国的未来感到乐观。”

    对美国的商学院而言,中国人对管理教育的兴趣日渐浓厚真可谓喜从天降。由于美国的就业市场发展势头强劲,学校的学费持续飙升,而且MBA毕业生的薪资始终停滞不前,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商学院的报考率始终处于低迷状态。以麻省理工学院的斯隆商学院为例,自2002年以来,学院全日制课程的报名人数已经下降了30%以上,这迫使该学院放宽了入学标准,使学院的入学率由2002年的13%上升至2004年的20%。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华大学MBA项目的报考人数却在激增,自该项目于1997年开办以来,入学人数已经增长至原先的3倍,而这一现象在绝大多数中外合办的MBA项目中非常普遍。

    鉴于中国MBA教育市场已经具备了实现腾飞的所有要素,美国的商学院开始把发展的目光投向中国并纷纷表示,它们将在未来若干年内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不仅仅是我们实现增长的舞台,”马里兰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斯各特·柯沃尔说,“它还意味着我们的未来。”马里兰大学商学院于2002年起在北京开办了EMBA项目。

    然而,随着商学院在中国的不断升温,某些从未予以足够关注的问题逐渐被暴露出来——师资力量便是其一。除却最知名的MBA项目外,中国大多数商学院的教学质量令人堪忧。许多商学院的教师缺乏培训,而且老师均多用汉语教学,还有一些商学院甚至就是文凭工厂。在中国一流的商学院里,案例分析是最受欢迎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很难挖掘到典型的本土案例,大多数教师不得不借助于哈佛商学院的案例,但是这些内容对那些希望在国内发展的学生来说缺乏现实意义。跨国公司的招聘人员说,面对职业挑战,甚至连许多著名商学院的MBA毕业生也显得有些准备不足,其结果是——许多招聘人员认为MBA学位的含金量在大幅下滑。与此同时,为MBA项目提供师资力量的管理专业博士学位教育项目在中国非常匮乏,这意味着要在中国大规模推行MBA教育,如果不借助外力的话,恐怕很难做到。

    不仅如此,许多MBA学生此时还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中国商学院的学费约为2.5万美元,而中国的人均年收入还不到1300美元。而且,由于MBA毕业生事业的成功更多依赖于辛勤的工作而不是学位的含金量,因此他们认为,成功与否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旦参加工作,能够让你一鸣惊人的只有业绩,”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合办的MBA项目2005届毕业生王欣洁说。

    当然,中国的新生代管理阶层并不缺乏前进的动力。清华大学是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堪称推动中国管理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源动力。在清华大学钱晓军教授的管理交流课上,尚无多少经验的MBA学生相互争论最激烈的焦点问题只有一个——找工作。面对未来咨询顾问们连珠炮般的提问,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任职于某国际知名咨询公司的一位研究分析师透露了一些这家顾问公司的面试技巧。随后的小组讨论由一位曾经被美林公司拒绝的中国台湾学生、一位就职于高盛公司的纽约大学的交换留学生,以及一位身着衬衫、领带而且还在为毫无着落的工作问题疲于奔命的中国学生组成。“如果你希望改变自己的职业生涯或者一生的命运,”钱晓军对他们说,“你必须发奋工作。”

    要想全面了解中国管理教育今天的发展状况,你应该首先去认识一下中国管理教育目前所处的阶段,以及它令人惊诧的发展速度。在MBA教育的发源地美国,MBA项目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才由一个二流的学位成长为一种学术荣誉的象征。在此期间,商学院逐步摘去了职业高校的帽子,并且开发出以注重研究、学术严谨以及与商业实际紧密结合为特点的学习方法。在与商业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商学院还创造性地开发出案例分析和实习等教学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商学院的教学重点逐步由金融、财会等专业技能过渡到以诸如领导艺术这样的弹性技巧为基础的科目上来。与此同时,商学院的教育形式也在不断扩展,从而出现了在职培训学位、高级管理人员培训学位以及专业培训学位。

    而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中国内地直到1991年才出现了MBA项目。在短短的15年时间里,中国商学院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完成了美国商学院历时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不过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商学院并没有对这种教育形式进行再创造,而是全盘吸收了已获成功的美国模式。

    在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中,这意味着商学院的师资力量、课程安排与美国同行几乎一模一样,甚至连教材都不变。学习结束,校方通常颁发美国高校的学位。而学习期间,许多课程都由聘来的教授用英语讲授,如北大国际MBA的大卫·杰米森,这位来自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大学的老师负责讲授全球政策与战略。一些教学质量较好的MBA项目还会汲取其他一些西方教育方法。例如,为了培育集体凝聚力,北大国际MBA的学生以班级旅行揭开了自己的MBA学习经历的序幕(2004年的EMBA班选择去戈壁沙漠远足),随后大家共同完成所有学业,他们会依次参加同样课程的学习。有时候中国商学院的校园环境甚至也和美国商学院如出一辙。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配备了现代技术设备的古老建筑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绿树丛林之中。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充满时代气息的校园建筑已于今年完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由贝聿铭设计的一座纯白色建筑。和这位蜚身海内外的国际建筑大师一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诞生于中国,却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

本土化思维

    令人欣慰的一点是,中国的商学院准确地把握了模仿美国教育方式与切合中国大陆就业实际这二者间的尺度问题。在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与马里兰大学的罗伯特-史密斯商学院共同开办的EMBA项目中,除却聘来的外方教授,学校还专门安排了两位中方教授任教,在课程上设置了关于中国法律和公共政策的部分内容,同时还在课堂上对中国的案例进行了分析。在复旦大学与华盛顿大学奥林商学院共同开办的EMBA项目中,每堂课都由来自复旦和奥林两所学校的教授合作传授。在复旦大学和清华大学,中方的教师还会被派驻到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进修至少5个月,专门研究西方的教学方法和案例写作技巧。中国本土的商界精英也时常光临清华大学的国际MBA班,为学生授业解惑。

    但是,所有这些因地制宜的做法并未扭转许多学生的看法,他们认为中国的学校尚不能提供真正符合中国商业实际的教育培训。在《商业周刊(中文版)》的调查中,25%的学生认为,在提高领导技巧方面,他们的学校工作平平。而且近1/3的受访学生表示,他们的学校在分析中国商业问题上的表现仅仅为“良”或“中等”,这也是6个评分项目中得分最低的一个。“这里的文化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今年夏天毕业于清华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开办的MBA项目的学生周世丰说,“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最优秀的商界精英是如何管理企业的。”

MBA学位=高薪?

    不久以前,中国的管理教育课程中没有不安排马列课程的,而米尔顿·弗里德曼和马克思·韦伯的理论却踪迹皆无。然而时至今日,纵然绝大多数商学院的课程安排中都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保留了社会主义经济学——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就要求MBA学生学习邓小平的经济和管理学思想,但是学生也同样可以从有效市场假说、代理理论以及偶尔就美式资本主义残酷性(如大规模裁员)所展开的激烈争论中受益匪浅。

    对中国学生而言,这样的西式教育颇受欢迎。在不影响事业发展的前提下获得西方国家知名高校的MBA学位,这一切让那些新一代管理者蠢蠢欲动。这些人无意于在国营企业的沉闷氛围中“埋没自我”,而更热衷于在跨国公司以及快速成长的民营企业中“一展拳脚”。他们中的许多人认为用所学的西方管理技巧和领导艺术去管理国营企业无异于一种浪费,因为在国营企业中,职位的升迁通常论资排辈,而且高层领导有时不愿改革。在跨国公司发展虽然面临巨大的挑战,但潜在的回报同样可观。实际上,许多人认为,对于接受过西方教育的MBA毕业生而言,迎接他们的是高薪以及诸多可供选择的工作职位,而这些待遇是那些从纯粹的中国商学院中毕业的MBA学生所难以企及的。

    在《商业周刊(中文版)》的调查中,有1/4的受调查学生预计毕业后自己的工资至少将翻一番。平均而言,受调查学生预计自己的薪资涨幅能够达到78%,就比例来说,这个数字要高于美国顶级商学院毕业生实际的工资涨幅。据说中国MBA毕业生的工资有的已经达到100万元人民币(折合约12.5万美元),如果是在美国,这就相当于在哈佛大学进修两年,随后成为像唐纳德·特朗普一样的成功人士。

    不过,特朗普的成功之路绝没有这么艰难。事实上,仅仅是报考中国著名的商学院就是一次艰苦的磨练。由于审批方式的特殊性,学生每次通常只能报考一所院校,因此这些踌躇满志的经理们一旦被拒绝,就会耽误至少一年的时间。此外,入学淘汰率也相当高。以北大国际MBA项目为例,即将入学的2005级全日制新生的GMAT平均成绩为664分,与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和密歇根大学商学院的入学成绩相同。清华大学2004年的入学率为16%,其严格程度与沃顿商学院不相上下,与哈佛大学相比也只是略逊一筹。

    对于最难考取的商学院而言,跨入其校门只是完成了一半挑战。清华大学MBA一年级学生每学期通常要修8门课,其中6门课是美国的标准课程。学期结束时,许多课程还分别要求学生完成一篇约50页的论文。闲暇时的即兴足球赛或篮球赛,甚至是一次讲演都是学生们最常见的娱乐方式。在清华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合办的IMBA项目中负责讲授公司财务的狄瑞鹏教授说:“这里的学习气氛相当紧张。”

    与MBA项目相比,EMBA项目的受欢迎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美国,EMBA项目吸引的大多是事业前景光明的中层经理,而在中国,EMBA学员绝大部分是国内企业的高层领导。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项目的550名学生中,有超过60%的学生是各自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董事长或总裁。这个教育项目吸引他们的原因之一是有机会学到可以立即应用于公司管理中去的西方管理技巧。学生们也同时利用EMBA课堂来进行商业谈判、招聘人才,甚至是组建新的公司。有些时候,这种商业大腕云集的课堂也很难管理。中国农科院与依阿华大学合作创办的MBA项目的一位学校官员说,有一位学生在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后,曾试图让自己的秘书代替他完成剩余的课程。有时学生还会在课堂上聚在一起,并在无意中泄露本公司的商业秘密,而他们往往根本没能意识到自己的主要竞争对手此时就坐在不远的座位上。

需求激增

    鉴于许多中国公司开始直面全球巨头的挑战,大批的本土企业高级经理被派谴至各校接受EMBA教育培训,同时公司还给予他们充分运用所学知识的权力。国营企业也终究按捺不住,投身到这股潮流中来。目前吉林粮食集团的4位高层经理正在参加依阿华大学的培训项目,其中一位经理已经利用所学的知识改革调整了吉林粮食集团的员工激励体制。学生们表示,西方管理技巧将帮助中国与经营更加完善的对手展开竞争。汪晓俊是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项目的学员,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一家冰激凌生产商的商务总监,他说:“10年前,中国公司与西方跨国公司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现在所有中国人都已经意识到MBA教育的重要性,而且我们在迅速缩小这个差距。”

    与美国一样,中国的商学院是通往富裕生活的敲门砖,但是只有那些可以负担得起巨额学费和生活费的少数人才能得到这块敲门砖。中国的MBA学费平均高达2.5万美元,而EMBA项目的学费甚至超过了4.5万美元。由于员工流动频繁,公司不再愿意为他们支付如此高额的学费,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自筹学费。许多学生说,他们通过亲友的资助支付学费。此次调查发现,贷款学生的平均债务负担大约是2万美元,一位债台高筑的学生说他的贷款已经超过了5.5万美元。

    尽管人人都在谈论百万年薪,但是这笔投资的实际回报已经远不如从前。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让两年的脱产学习成为一种代价昂贵的选择。商学院入学人数的骤然增长,以及“海归”数量的不断扩大,这一切令MBA毕业生的紧俏程度大打折扣。此外,一些大众化的高级经理培训课程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其中一大批教学质量较低的项目不断向社会输送大量缺乏实际工作能力的毕业生,这一现象更加引起了雇主对徒有其名的MBA毕业生的警觉。

    即使面对的是知名商学院的毕业生,人才招聘者仍然表露出一股明显的失望情绪,他们表示,许多毕业生缺乏足够的英语沟通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往往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如今,MBA学生的期望值已经开始逐步降低。康明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东亚区人力资源总监史原说,公司今年招聘的两位MBA毕业生都是从最基本的工作开始干起的。她说:“过去几年,MBA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非常高。现在他们已经预感到自己必须从基层做起,而且我们的工资待遇也在逐步趋向合理化。”

    自2002年以来,商学院的报考比率总体下降了27%(知名商学院并未受到这股趋势的影响),但这有可能只是招生录取标准发生变化所致,并不是因为人们对MBA的兴趣开始降低。而目前,这股下滑趋势似乎已经结束。2004年全日制MBA项目的报考比率开始缓慢回升,随后2005年在职培训项目的报考比率也呈现出上升势头。许多高校的校长认为,这种报考比率的适度增长很可能是报考率和入学率持续快速增长的先兆,而这股趋势会把MBA项目从学术研究课程转变为中国新一代管理阶层的必修课。“当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电话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购买电话,其价值便会增加,”光华管理学院执行副院长张维迎说,“没有MBA学位,就意味着很难找工作。”

    如果张维迎的话正确,中国的管理教育将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态势。人们对MBA学位是进入高级管理层的敲门砖的认识愈强烈,中国的MBA毕业生就会愈多,而这一切都将对中国的经济效应产生深远影响。中国能够创造出世界一流的MBA项目,从而与凯洛格商学院、沃顿商学院或者哈佛商学院等世界知名选手鼎足而立吗?要实现这个目标,中国的管理教育依然任重道远,但是美国的知名商学院绝不能因此而高枕无忧。


相关阅读内容

<<<返回上一页 <<<返回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其他课程>MBA硕士>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