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MBA进入有序发展期的五大特点



文件信息
文件来源 东方早报 
文件作者  
更新时间 2006-2-21 20:34:03 
添加编辑  

辅助信息
打印功能 打印本文
背景颜色 杏黄 秋褐 胭红 芥绿 天蓝 雪青 炭灰 奶白
字体大小 特大号字 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仅提供预览形式,不提供纸张形式,若涉及到版权的文章,请购买正版,毕竟在电脑上看也不舒服啊,呵呵,这是viewsnake个人网站,纯粹交流学习资料的地方。无商业行为。
阅读正文内容
    我国MBA在经历2002年前的“狂热”之后,从2003年开始遭遇“招生寒流”,联考报名人数呈现直线下滑态势。经历过低谷,中国的MBA市场从2004年底开始回暖。2005年MBA联考报名,又出现峰回路转情况:报名人数与去年相比呈较大幅度上升,一些院校的增长幅度甚至超过30%。

    中国的MBA和全球市场一样,开始进入有序发展期。

    在国际权威MBA排行榜上,中国商学院也逐渐吸引更多的眼球。走上健康发展之路的中国MBA开始呈现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真正回潮

    2004年,全球MBA已经开始回暖。根据当年英国《金融时报》报道,2004年的MBA毕业生的年薪已经接近15万美元。这份名为《MBA2005》的报告对全球全日制MBA课程进行了年度排名,其核心内容是一份对MBA毕业三年后薪水的调查。调查显示,美国10所顶尖商学院的学生,现在的平均年薪为14.4492万美元,其中,薪水最高的是哈佛商学院毕业生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毕业生。国际顶尖商学院毕业的MBA依旧是职场的宠儿。

    2004年11月,一份由Topmba.comRecruiterResearch所作的全球调查报告显示,2004年对MBA毕业生的需求量上涨超过10%。如果排除外部因素的冲击,2005年全球各个行业对MBA毕业生的需求量将有望增加15%,并且增长势头将持续到2006年。

    与往年媒体炒作的MBA跳水、贬值不同,今年的MBA就业市场似乎平静了许多,而其就业形势则普遍看好,复苏的MBA就业市场也让商学院提气不少。

    外企在华抢聘MBA

    2005年伊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满三周年,此后的三年中国将进入所谓的入世“后过渡期”。据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首席代表布鲁斯・莫利预测,在未来10到15年,中国金融市场约30%的份额将由这些外资金融机构分享。

    外资金融机构为拓展在华业务,需要推进本土化人才战略,首先就是布好“棋子”,也就是招聘人才,在2006年、2007年,这些外资机构将迎来用人高峰。而“就地取材”,招聘本土人才是他们的首选。

    外资金融机构在华本土招聘的原因不难理解:网罗本地金融人才快捷有效、成本收益率相对较高;而且,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要求跨国金融集团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用优秀本土经理人代替代价高昂的外籍高管人员,也是跨国金融集团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外资企业全面采用总部的运行模式,在中国可能遇到了法律和体制方面的障碍,更需要有洞悉国内制度背景的人才。

    除了新加入的金融机构,其他外资企业对MBA毕业生的青睐一如既往:复旦大学2005届MBA毕业生中,外资企业的就业率为71.2%;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进行招聘的企业,外资公司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而长江商学院的第一届MBA毕业生中,进入外企工作的比率高达87%。

    MBA层次分化明显

    现阶段中国的MBA教学有了较大进步,中国MBA诞生之初,不论是师资还是教材都属稀缺,甚至许多国内大学还未真实认识到MBA到底是什么,在这种缺乏理性的热潮中培养出来的MBA,其素质可想而知。如今经过了几年的积累与摸索,中国的MBA离MBA的真正涵义越来越近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甚至用经济学外部连带效应中的攀比效应和虚荣效应做了解释,并断言,当MBA走过“虚荣效应”,进入“攀比效应”时,中国的MBA市场就会逐渐热起来。

    张维迎所说的“攀比效应”,实际上是对商学院知名度和认可度的划分。“MBA是否名校出身,更受关注。”

    知名商学院MBA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出色表现,为这些院校在生源市场上带来了良性循环。知名商学院不仅能够将国外商学院办学的成功经验及时引入,还培养了一批既有本土经验又有国际视野的毕业生,也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师资力量,品牌效应不断放大。不少学员表示,要么不读MBA,要读就选择好的品牌。

    张维迎认为:“这意味着中国商学院的层次划分将越来越明显,知名商学院则会受到更多学员的追捧。而一般的MBA教育会遇到更多的竞争,甚至会被淘汰。”

    师资将成商学院竞争重点

    “商学院的竞争已经从生源的竞争变成师资的竞争,决定中国商业教育是否真的能够再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教师的培养将成为关键。”斯隆管理学院高级副院长阿兰・怀特表示,“很多商学院都在高薪聘请教授,这会挑战不少学校的财政预算。”

    从对各家商学院院长的采访中不难看出,“求贤若渴”是商学院发展最大的瓶颈,而如何吸引并留住重磅师资力量是最大的难题。长江商学院的黄明教授从斯坦福到长江担任了一年的副院长后,又被康奈尔大学挖走。

    损失大将的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明确表示“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在招聘世界级教授这方面长江会有大动作”。“在征聘世界级教授上,和我们过招拆招的主要是世界现有的顶级商学院,因为世界级的教授必然集中在现有的TOP商学院。”

    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张新民也表示,对外经贸大学今年的核心战略就是打造并扩大精品教师团队。张新民表示,目前很多老师的工作压力与强度都处于饱和状态,因此会在引进师资方面做更多的尝试,扩大知名教授的队伍。同时一定要让所有老师树立起适应市场需求的观念。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张维炯教授也表示,未来会吸引更多的全职教授加入中欧,使教授队伍更加强大。

    制造业首次成为热点

    据智联招聘的一项调查显示,制造业首次成为MBA就业最热门行业,就业比例高达25%,紧随其后的行业分别是:信息通讯、金融服务、咨询、快速消费,比例依次是11.6%、10.5%、9.8%、8.7%。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05届MBA毕业生从事工业制造行业的比例高达41.7%,比去年增长12.8%;而在长江商学院首届MBA毕业生中,从事制造业的学员比例同样高达31%。

    长江商学院CDC主任徐庆菁说,许多学员在读书之前就已担任管理职位,他们回到制造业反而更有优势。

    智联招聘专家则认为这和中国制造业的良性发展有直接关系。MBA向制造业的流动与比例增高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紧密相关。所谓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的说法,是由于欧美、日韩等跨国公司看中了中国低廉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纷纷把制造过程搬到中国,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MadeinChina。制造业还包含设计、工程、制造、服务多种层次,开始更多地融入了技术、人才和管理的成分,这对大量的MBA毕业生来说,既是个人发展的机会,也是打造中国制造业品牌的机遇。


相关阅读内容

<<<返回上一页 <<<返回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其他课程>MBA硕士>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