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国际商学院创始人张国华追悼会明天举行



文件信息
文件来源 新闻晨报 
文件作者  
更新时间 2006-2-21 20:30:12 
添加编辑  

辅助信息
打印功能 打印本文
背景颜色 杏黄 秋褐 胭红 芥绿 天蓝 雪青 炭灰 奶白
字体大小 特大号字 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仅提供预览形式,不提供纸张形式,若涉及到版权的文章,请购买正版,毕竟在电脑上看也不舒服啊,呵呵,这是viewsnake个人网站,纯粹交流学习资料的地方。无商业行为。
阅读正文内容
    57岁,可以是享受儿孙绕膝的幸福年龄,也是退休前享受最后辉煌的年龄,然而他却一直把自己置放在朝向梦想的路上,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病床上的他,神思一直在梦想的路上。1月10日,国内外声誉卓越的管理教育家、中欧国际商学院院长张国华离开了他10年风雨创业的世界,带着他渴望创造奇迹的愿景。而明天,将会有更多期待延续他梦想的人们送他走完最后一程。

  梦想是一颗种子,11年前并不安分的张国华播下了它。1991年,他第一个走出国门,与国外合作开办了MBA课程。那时候,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还未问世,只是被叫做中欧管理中心,总部也是设在北京。当时该校有意南下,希望建立一个独立学院。这一想法与张国华的构想不谋而合,并得到了有关方面的积极支持,从此,他开始了10余年的创业路程。

  跑街推销先听课再收费

  这一路,风雨兼程。一开始,这所体制外的商学院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劝说纷至沓来,是张国华骨子里的不安分推动着他不思停驻———“国内已经有26所大学可以试点招

  MBA了,我们做第27所有什么意思呢?要做就做不一样的。”从此,他和他的团队开始了西装格履跑街当推销员的日子。

  那段日子,对于这样一位有如此声望的管理教育家,在某些人看来,的确是一段多少带有尴尬色彩的经历。学校创立时,没有课桌、没有场地、更没人愿意读他的学校……他拉下面子请人吃饭,请他们派员工参加中欧不一样的培训,对方酒桌上勉强答应,可结果还是杳无回音。他索性放下最后的架子拎着皮包一家一家公司拜访,甚至惨到了做“赔本买卖”———先不收钱,对方先来听课再说,一次次的游说终才略有收效。

  从中欧昨天给出的数据看,商学院迄今只有2700多名毕业生,以今天的规模来衡量,这个数字似乎应该更庞大,其原因即在于当时前来就读的人实在太少。

  带领大家创造奇迹

  张国华曾经做过性格测试,结果显示他是个十足的理想主义者。和他共事9年的同事周雪林说,他走之前留下了“中欧进入世界商学院排名前10”的话语。

  关于创世界一流的梦想,他逢人就讲。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现在是在带领大家创造奇迹,如果大家都是创造奇迹的人,那么你我也不枉此生了”。

  初次见到张国华的人,如果仅凭他长相判断的话,可能会认为他50岁不到,这种年轻的活力不仅仅表现在外表上的,更让人叹服的是他如同马达转动的大脑。张国华在同事眼里近乎苛刻,同事们提出了新的想法,他会想着是不是还有更好的;倘若他想出一个自认为好的点子,他会像孩子一样激动异常,拿起电话把众人叫过来一道讨论。

  他的完美主义让他自己也受到折磨。有次和同事出国考察,他带了一瓶子安眠药,他苦笑地说,看到自己和国外商学院的差距那么大,他睡不着。1997年,在世界上无太多口碑的中欧决定参加国际排名,按照张国华的“鼓动”来形容,当时中欧已经不容有选择,“我们应该不怕出丑,只有参加国际排名,我们才能找出自己的差距,我们才能去补足。”

  爱好广泛却无时间享受

  生命的时间,让他看不到梦想最后圆满。在张国华的生命里,时间永远是不够用的。同事张维炯和他同学、共事20多年,谈话的主题似乎永远是工作。其实,他的兴趣很多,他喜欢打乒乓球、网球还有高尔夫,喜欢拍照、也喜欢看精彩的影片,然而他那些绝佳的设备使用率却非常低。在中欧10多年内,他没有休过一次年假;当他住院化疗的时候,他还多次主动把同事叫到无菌病房前,隔着玻璃用电话聊工作。

  同事们形容张国华最开心的事情,似乎也永远脱离不了工作。第一开心的事情是看到中欧的校友有所建树,张国华喜欢看报纸,但凡看到校友把企业搞得有声有色,非常有种桃李满天下的感觉。其次,为之兴奋的是中欧日益上升的国际排名,去年它的MBA项目从40名跳到了22名,EMBA项目也从22名跳到了13名。

  “这一生,我几乎没有好好享受过生活”,这样的感叹,张国华在病床上说过好几次。不能不说,这是他对自己人生的一种反思,享福还是圆梦,人生有时候不会事事都恩赐于你,但有梦的人生路上风景总是看不完的,这也是他的朋友、他的同事于他身上更多体味到的。


相关阅读内容

<<<返回上一页 <<<返回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其他课程>MBA硕士>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