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刊:中国商学院的发展如火如荼(上)



文件信息
文件来源 美国《商业周刊》 
文件作者  
更新时间 2006-2-21 20:33:10 
添加编辑  

辅助信息
打印功能 打印本文
背景颜色 杏黄 秋褐 胭红 芥绿 天蓝 雪青 炭灰 奶白
字体大小 特大号字 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仅提供预览形式,不提供纸张形式,若涉及到版权的文章,请购买正版,毕竟在电脑上看也不舒服啊,呵呵,这是viewsnake个人网站,纯粹交流学习资料的地方。无商业行为。
阅读正文内容
    美国《商业周刊》2006年1月文章:中国商学院的发展如火如荼(作者:Louis Lavelle, Susann Rutledge/路易斯·拉韦尔和苏珊·拉特利奇)

商业周刊:中国商学院的发展如火如荼(上)

商业周刊:中国商学院的发展如火如荼(中)

商业周刊:中国商学院的发展如火如荼(下)

  步入中国一所精英商学院任何一间课堂,你看到的情景可能和你在哈佛大学、沃顿学院或者麻省理工学院斯隆(Sloan)管理学院的所见所闻别无二致。是的,课堂里多是亚洲人的面孔,他们偶尔还会蹦出一些普通话。但是这些课堂、教材甚至教师都和美国商学院近乎完全一致。

  诚然,在多数情况下,中国顶尖学生参加的工商管理硕士(MBA)课程几乎都是西方教育机构的产物。这些西方教育机构近年来纷纷抢摊中国大陆高端教育市场。它们无不抱着同样的信念:要打进中国火热的经济创造的庞大人才需求市场。

  中国中央政府为了培养国家下一代企业管理者所付出的努力是前所未有的,而且这是以极快的速度进行着。在短短15年时间里,中国的商学院飞快地完成了美国商学院超过半个世纪才完成的革命性变化——不是完全另起炉灶,而是打规模吸收推行美国商学院的模式。“中国正在借鉴所有能借鉴的元素,并创造它所需要的元素”,复旦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奥林商学院联合推出的“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项目副主任帕特里克?莫尔顿如是说道。

  中国对商业人才的渴求极其迫切。在向市场经济转型25年后,古老的中国面临训练有素的高素质管理人员严重匮乏的处境。在经济爆炸式地增长了20多年后,许多中国本地企业经理人都经营管理着地区性甚至全国性企业,但他们仍缺乏进行有效竞争所需的专业技巧。

  一把双刃剑?

  对美国企业而言,中国新管理阶层的崛起具有积极的影响,也带来了消极的冲击。对于那些矢志打进中国拥有13人口的庞大市场的企业而言,中国新MBA课程的毕业生将为它们提供稳定的人才来源,而这些本地人才对中国问题的了解之深是西方经理人难以企及的。但随着西方管理理念在中国企业扎根发芽,跨国公司发现它们正面临一批新的强劲竞争对手,而突然掌握了管理精要的中国企业也需要继续努力,以便和全球巨擘分庭抗礼。中西方企业对于效率、生产力、利润率和增长等相同的理念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能够继续助推中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帮助中国从低成本制造中心向决定全球经济的真正战场转变。MBAHOME

  与此同时,考虑到中国庞大的需求量,创造新的管理阶层也是继续保持其经济奇迹的必由之路。据麦肯锡公司预计,从总体来看,到2010年中国对具有国际背景的高级经理的需求将达到7.5万人,这一数字比中国目前拥有的高级经理人数足足多了7万有余。没有这些高级经理人,中国的经济前景就将具有不确定性。“过去,绝大多数中国公司都是本土企业。而现在,它们业已成为全球领域的竞争者,”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执行副院长张维迎说,“如果缺乏专业化的管理技能,这些企业将难以生存。”

  管理人才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愈演愈烈,中国最知名的高等学府因此纷纷采取措施以弥补供需差距。中国政府准许中外联合办学后,北京的清华大学和上海的复旦大学等著名高校开始纷纷寻找西方合作伙伴,并共同推出了国家认可的MBA项目。自1991年中国政府开始提供相关商学院办学许可以来,中国这类MBA课程的数量增长了9倍以上。

  过去,许多中国学生为获取MBA学位竞相留学海外,而如今他们却更愿意留在国内。对这些学生而言,选择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接受MBA教育培训,并获取与国外殊无二致的学位,可以避免因漂洋过海而将事业以及在商业交往中建立起的所有个人关系荒废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在薪水大幅提升的允诺和跨国公司令人垂涎的职位的诱惑下,成千上万中国学生削尖了脑袋也要往商学院里挤。“中国的变化日新月异”,前不久刚刚从上海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毕业的28岁学生尼娜?邹(Nina Zou)坦言道,“如果现在选择离开,我会因为错失了当前的发展机会而被远远抛在后面。”

  另一个让人惊诧的异常现象是,几年前从不考虑中国商学院的西方学生现在也纷至沓来,决心在这个全世界增长最为迅猛的大型经济体中寻求发展空间。2004年,中国近90个MBA项目从世界各国录取的学生总数超过了1.85万人,其中全日制学生大约有1.2万人,这个数字是7年前的7倍以上。在经历了两年的生源衰退期后,有利的人口变化形势有可能让中国的商学院迎来新一轮的报考人数剧增热潮。

  为了探寻中国人对管理类教育兴趣大增的根本原因,本刊对中国最顶级的13个MBA项目的近1000名MBA学员进行了独家调查,这些MBA项目堪称新中国管理教育领域的先驱。尽管这些MBA项目本身各有千秋,但学生对于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普遍感到比较满意。其中三分之二的学生表示,他们的MBA培训经历远高于自己原先的预期,而且绝大多数学生对教学质量、课程内容以及就业服务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此外,意料之内的是,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中国的发展前景以及个人的发展前途感到极为乐观。有一半以上的MBA学生预计,学成毕业后自己的收入会有可观的增长,近25%的学生则有意在5年内实现自主创业,而且绝大多数学生计划在国内发展事业。“中国国内的劳动力市场正发展得如火如荼”,不久前刚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毕业的弗兰克?吴(Frank R.C. Wu)在与同班同学共进午餐时解释说,“我认为我们所有人都有理由对中国的未来感到乐观。”

  对美国的商学院而言,中国人对管理教育的兴趣日渐浓厚真可谓让它们喜出望外。由于美国的就业市场发展势头强劲,商学院的学费持续飙升,而且MBA毕业生的薪资始终停滞不前,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商学院的报考率始终处于低迷状态。

  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斯隆商学院,自2002年以来,学院全日制课程的报名人数已经下降了30%以上,这迫使该学院放宽了挑剔的入学标准,使学院的报考入学率由2002年的13%上升至2004年的20%。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华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合办的MBA项目报考人数却在激增。自该项目于1997年开办以来,入学人数已经增长至原先的3倍,而这一现象在绝大多数中外合办的MBA项目中非常普遍。马里兰大学商学院早在2002年起就在北京开办了EMBA项目。该商学院副院长斯科特?柯沃(Scott Koerwer)对这一现象了如指掌。 “中国不仅仅是我们实现增长的舞台,”他坦言道,“它还决定着我们的未来。”

  然而,商学院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也不是完全没有遇到问题。除了最知名的MBA项目外,中国绝大多数商学院的教学质量令人堪忧。许多商学院的授课教师本身素质难如人意,而且许多课程都是用中文普通话教学,还有一些商学院甚至可以说就是文凭工厂。在中国一流的商学院里,案例分析是最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选择课程。但是由于极其缺乏典型的中国本土案例,大多数教师不得不借助于哈佛商学院准备的案例。而商学院学生表示,这些内容对那些希望在中国国内发展的学生来说缺乏现实意义。跨国公司的招聘人员称,面对职业挑战,甚至连许多著名商学院的MBA毕业生也显得有些准备不足,这一结果导致许多招聘人员认为MBA学位的含金量在大幅下滑。与此同时,为MBA项目提供师资力量的管理专业博士学位教育项目在中国仍是凤毛麟角,这意味着要在中国大规模推行MBA教育,可能无法完全做到师资力量的自给自足。


相关阅读内容

<<<返回上一页 <<<返回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其他课程>MBA硕士>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