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光荣还是梦想 "燃烧"中的MBA



文件信息
文件来源 《企业管理》杂志 
文件作者  
更新时间 2006-2-20 14:12:51 
添加编辑  

辅助信息
打印功能 打印本文
背景颜色 杏黄 秋褐 胭红 芥绿 天蓝 雪青 炭灰 奶白
字体大小 特大号字 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仅提供预览形式,不提供纸张形式,若涉及到版权的文章,请购买正版,毕竟在电脑上看也不舒服啊,呵呵,这是viewsnake个人网站,纯粹交流学习资料的地方。无商业行为。
阅读正文内容
    作为2000年美国管理科学院杰出学术贡献奖的获得者,明茨伯格一直是美国MBA教育模式的激烈抨击者。在国内,伴随着MBA教育的迅速升温,对其进行质疑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无论是现在还是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经营管理人才都是一种稀缺资源,因此,如何探索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选拔方式和培养教育体系,也确实值得企业界和教育界认真反思。

    火红的MBA

  始于1991年的中国MBA教育虽然只有十多年的历史,但如今已成“千军万马”之势:培养院校从最初的9所发展为目前的89所,每年招收的学生超过1万人,在校学生达4万多人。 在MBA教育起步阶段,MBA文凭耀眼的光环吸引了一大批企业家和有志于成为企业优秀管理人才的学生申请就读。然而,很多MBA培养院校仅仅把国外的MBA教育复制到中国,部分学校师资和教材质量的不足,致使一些学校培养出的MBA毕业生受市场欢迎的程度不尽如人意,一些学校滥办MBA造成的滥竽充数的毕业生甚至大大损害了社会对MBA教育的积极评价。

  据了解,世界上即使像达特茅斯大学塔克商学院这样有100多年历史、50多名教授的“MBA教育创始者”,每年也只招收200余名MBA,没有EMBA;欧洲排名第一的INSEAD(欧洲商学院)有150名教授,但其在欧洲、亚洲的两个校园每届招生才300来人,最近设立的EMBA,在欧洲、亚洲校园仅各招40人。而在北京,某著名大学开办MBA不过十年,受过国内外正规管理教育的教师屈指可数,但它的MBA、EMBA加起来却有近2000人之多,这还不包括各种各样的短期培训班。

  火红的背后——为什么学MBA?

  很多人都用“MBA可以帮你交朋友、构建关系网”来解释这种现象;一些面对不如意的教学质量无可奈何的学员也用同样的理由安慰自己。事实上,走近北京的一些EMBA班就不难发现:这里聚集了很多政府官员和国有企业高管人员,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个权力的“寻租场”。正如知情人士所描述的:学校用百年老牌子寻租,官员公款上学为寻租,其它学员利用同学关系找这些官员寻租——各得其“租”。

  如果MBA教育以赋予专业管理人才战略眼光、广博知识和创新精神而被世界各地的工商企业高层管理人才所接纳的话,那么在中国,它则被简化成了“MBA=学位=高薪+升职”公式。国外哈佛等学校的学生虽然自豪于庞大的校友网,但也绝不刻意宣扬“裙带资本主义”。然而,在亚洲的特定人文背景中,后果则难以预料。近期展开的一项相关调查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国内目前就读MBA的人基本上抱有4种不同目的:

  ● 原来境遇不好,想换个身份,换个社交网络,换个活法。难怪有MBA招生简章上写着“和他们做同学,意味着你的人脉资源库升级”的煽情话语。

  ● 原来境遇不错,但不甘平庸,想读MBA更加充实自己。

  ● 职业角色有了转换,工作中确实需要MBA的系统知识。

  ● 各种总裁级人物,想通过MBA提高领导技巧和管理水平。

  我们不能否认人们攻读MBA的投资目的,但其中不难会发现许多投机成分。有人指出,目前联考制度的不完善客观上也是造成很多MBA报考者投机心理的原因之一。北京大学一位MBA学员说,现在联考每年只举行一次,而且考试科目偏多,不利于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而且工作繁忙、没有充足时间备考复习的考生入学;而有充分时间备考并能考出高分的往往是那些没有管理经验,只是一心想通过拿硕士学位改变现状的考生。


相关阅读内容

<<<返回上一页 <<<返回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其他课程>MBA硕士>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