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兴未艾的中国MBA教育



文件信息
文件来源 免费考研网 
文件作者 免费考研网 
更新时间 2005-9-10 0:05:46 
添加编辑  

辅助信息
打印功能 打印本文
背景颜色 杏黄 秋褐 胭红 芥绿 天蓝 雪青 炭灰 奶白
字体大小 特大号字 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仅提供预览形式,不提供纸张形式,若涉及到版权的文章,请购买正版,毕竟在电脑上看也不舒服啊,呵呵,这是viewsnake个人网站,纯粹交流学习资料的地方。无商业行为。
选择更多免费考研资料:
阅读正文内容
自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在我国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以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健康的发展, 我国的MBA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试办MBA学位的院校从1991年9所发展到1993年的26所和1997年的56所, 招生规模从1991年的84人发展到1997年的2500多人。

    1997年, 以国务院学位人和国家经贸委联合组织开通企业管理人员在职攻读MBA学位(我们不妨称之为EMBA)为标志, 我国的MBA崐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7-1998年年度中, 全国报考攻读MBA学位(含EMBA)的人数达到3万人左右, 入学攻读MBA学位(含EMBA)的人数也已达到6000多人。面对规模的激增, 各试点院校更加重视MBA教育的试点工作, 在学科结构调整、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和案例建设、加强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以及不断改进MBA的招生及录取工作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努力。尽管我国的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试点工作刚刚开展了七年多的时间, 却取得了比较迅速和比较扎实的发展, 引起了国际管理教育界的广泛关系, 得到了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从事MBA教育的同志们也深感形势喜人, 形势逼人。

    MBA究竟是一种什么学位呢?

    一般认为, 美国最早的管理学院是1881年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设立? 的The Wharton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y; 而工商管理硕士培训计划(MBA Program)要晚些,大约于1908年诞生在哈佛大学。管理教育刚刚起步时主要强调器度和性格的陶冶, 而非实际专业知识, 显得曲高和寡, 一时没有获得工商企业界的热烈反应。到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 管理教育在工商界的推动下, 已有了初步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管理教育更是蓬勃发展起来, 这主要源于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明显分离所产生的对企业管理人员迅速膨胀的要求。战争结束, 战时经济转变为和平时期经济, 人们的消费能力大量释放, 市场兴旺, 为企业带来了大量扩充机会。同时许多退伍军人在政府退伍军人教育法案下进入大学就读, 其中很多又都选择了商学院的MBA学位,哈佛大学辉煌的1947届就是这“出类拔萃的一代”中的佼佼者。

    需求的骤增最终暴露了美国的管理学院在目标、手段和学术水平上的诸多弱点, 1958年卡耐基基金会与福特基金会各自的综合研究报告不约而同地明确了管理教育的实务性质, 主张加强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 并基本形成了后来影响颇广的结构化的课程体系。这之后的六七十年代, 美国管理教育的重点便放在了MBA上, 美国每年授予的MBA学位数量达到授予硕士学位总数的20%以上, 管理教育再次进入空前的蓬勃发展时期。

    进入80年代, 以1984年哈佛商业评论“管理学院不能令人满意的管理教育应对美国工商业国际竞争力的下降负有一定责任”的批评意见为代表的对当时美国MBA教育状况的批评, 引起管理教育界长时间深刻的反思, 但这一次并未走向统一的模式, 而是走向各自的探索, 这就形成了80年代末至今的管理教育创新, 包括: 国际化、课程的整合、加强对领导才能、团队意识和管理技能的训练、强调丰富学生的科学技术知识、对企业和企业家伦理的重视, 以及网络大学与远程教学的实践(Virtual B-School)等等。

    MBA毕业生的出路,是以担任企业管理人员为就业目标。这种以就业为教育目标的情况, 与哲学、物理、历史等学术(academic)学科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思想中, 重学术、轻实务的影响长期存在。这种认识上的偏差, 也导致了以MBA为代表的一系列“实务型”(professional)人才的培养在国内长期被忽视、严重缺乏的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管理教育事业面临空前有利的发展形势。同时,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稳定的发展, 世界各国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这一切都为管理教育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

    1995年9月,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又明显提出要“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这就对管理教育部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养出一大批掌握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熟悉其运行规则而又了解中国企业实情的经济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与此同时, 国家经贸委提出“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在于培育一支政治队伍”; 中共中央《1996-200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中组部、国家经贸委联合下发的《“九五”期间全国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纲要》要求各级各地组织部门高度重视并加强在职干部的培训工作, 提出了目标具体、规模宏大的经济管理干部培训计划; 在我国的其他所有制成分的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为适应其管理人员本地化的要求, 除了希望大量招聘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外, 还提出了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在职培训要求。所有这些因素都成为MBA这种学位备受崐关注的驱动力。

    管理和管理教育是与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制度、文化密切相关的。“以我为主, 博采众长, 融合提炼, 自成一家”是指导我国管理教育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方法的重要指导思想。有鉴于此, 我国的MBA教育, 不仅借鉴吸收了发达国家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的长处, 更重要的是总结继承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办经济管理干部研究生班的实践经验。

    如果从1988年成立专家组起步研究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开始算起, 我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的发展已经过去的十年时间, 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是可行性研究阶段(1988-1989)。
    主要是组织专家、学者针对在我国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 了解了国外的MBA教育、我国的社会需求以及学校的培训能力等方面的情况。

二是设计和论证阶段(1989-1990)。
    主要是成立了研究小组, 提出了在我国设置和试办MBA学位的论证报告, 以及参考性培养方案, 对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招生考试、课程体系与内容、培养方式、学位授予标准等重要环节进行了总体设计和论证, 并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开展试点工作。

三是组织实施阶段(1991-1994)。
    国务院学位办成立了协作小组, 分两批批准了26所高校进行MBA试点工作, 与此同时加强基础性建设工作, 包括制定参考性培养方案、管理工作规程, 抓了师资队伍和教材与案例库建设, 组织编辑出版了《工商管理硕士教学大纲》, 招生培养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有了第一批中国式的MBA毕业生。

四是提高质量、稳步发展阶段(1994-1997)。
    成立了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工作组织; 全国MBA年入学人数达到2500名; 开展全国性的师资培训、考试改革研究等工作; 开通了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MBA学位的渠道; 1997年入学考试开始采用全国MBA联考的方式, 当时报名人数超过1万人; 新增加了30所MBA试点院校, 进一步壮大了MBA的培养力量。

以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和国家经贸委联合组织开通的企业管理人员在职攻读MBA学位为标志, 我国的MBA教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丰富了MBA的办学模式, 更有利于直接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管理骨干。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 我国MBA教育面临着大好的形势。朱熔基同志在1994年给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成立十周年的贺信中说: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需要一大批掌握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熟悉其运行规则, 而又了解中国企业实情的经济管理人才”; 1996年朱熔基同志又在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的成立会上呼吁“管理教育, 兴国之道”, 并明确指出: “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没有轻巧的道路可走, 只有老老实实地研究改善经营管理, 建立一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才行。”MBA教育正是培养这类经济管理人才, 提高我国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根据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决定, 1999年全国工商管理硕士入学将继续全面采取56所试点院校统一进行全国MBA联考的方式, 这样一种考试方式, 能够更好地体现我国MBA招生的指导思想。 在发展过程中, 我国工商管理硕士管理也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学制偏长、适宜MBA教育特点的师资力量有亟加强、教学方法有待改进、教材和案例建设还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等等。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设置和加强各种管理课程的实践环节以及MBA论文学以致用等方面也必须很好地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特别地, MBA是一个具有国际可比性的学位,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 目前的试点院校担负着人才培养和创国际名牌的双重重任。如果能够广泛深入地开展MBA培养质量的评估工作, 也会促进各校提高MBA的培养水平。1997年初, 指导委员会向各试点院校发布了《关于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若干基本要求》, 并将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对试点院校进行检查。

    那么, 什么样的人更适合攻读MBA学位呢?国外许多商学院对于MBA入学新生的素质要求很高, 要求学生“有雄心、有魄力、善思考, 不怕挫折, 不因循守旧, 有不达目标决不善罢甘休的奋斗精神”。事实上, 一个在大学学业中取得良好成绩的学生, 并不意味他就更适合念MBA、能够成为优秀的管理人才。大致看来, 一个好的MBA报考者, 除了应具有一定的管理实践经验、对企业的实际情况有相当的体认之外, 应当对所有学科(包括人文、科学等)都有兴趣, 而且发展比较平衡; 对于社会和外界环境的变动, 应当比较关心, 并希望对世界、对社会有所贡献; 愿意(并善于)和他人相处, 并能够积极地在团队中发挥作用。当然, 如果有比较好的领导才能, 有影响他人的天赋, 就更容易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了。

    最后, 我还想提醒各位MBA同学和希望接受MBA培训的人们, 千万不要神话MBA, 不要盲目地认为MBA就是什么进入商界的金钥匙。1958年美国两基金会关于管理教育的报告和80年代美国社会对MBA教育的深刻反思值得我们借鉴, 中国管理教育的现实差距更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去奋起直追。

    让我们以一句古训作为管理教育者与管理者的共勉, 那就是——行胜于言。 


相关阅读内容

<<<返回上一页 <<<返回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其他课程>MBA硕士>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