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
1.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共同体,在这 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
2.社会群体的特征:①群体成员之间有直接明确持久的社会关系 ②成员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 ③有一定的群体边界 ④群体成员有某种共同的期待与行动能力
3.社会群体的类型:①按群体规模:大群体小群体 ②群体内部行为规范的正式群体: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③成员间的亲密程度分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④群体间的社会关系分类(群体形成的基本原由):初级社会群体次级社会群体 ⑤内群体和外群体 参照群体
4.人类结合为群体的原因: ①一般原因:对付外来压力和合作的需要。 ②群体凝聚力:是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是不同个体结合成群 体的基本要素和内在机制。 形成的三个层次:人际吸引群体规范的形成和遵从群体的目标
5.★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是 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库利
6.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①规模较小②持续的直接全面的交往③人际关系密切④非正 式控制
7.初级社会群体的类型:①家庭②儿童游戏群体③邻居④朋友圈子
8.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和维持:①经常性的交往②非利己的动机③开放和宽容
9.★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正功能:①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 4②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 ③满足人多方面的需要 ④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负功能:①过分发展可能会抑制个人的发展 ②过分满足可能导致个人对群体的过分依赖 ③过分忠诚可能损害社会的整体利益
10.☆初级社会群体的变化:在现代社会表现出逐渐衰落的景象 ①初级社会群体的某些功能外移 ②初级社会群体内部的成员关系趋于松懈 ③某些初级社会群体名存实亡,如邻里
11.★家庭:家庭是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合起来的社会生活的基 本单位。 (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生活共同体) 1
2.☆家庭的类型:①核心家庭(夫妻加未婚子女) ②夫妻家庭(空巢丁克) ③主干家庭(直系家庭) (完整主干家庭与残缺主干家庭) ④联合家庭(同代中至少有两对夫妻生活在一起) ⑤隔代家庭(祖孙家庭) ⑥单亲家庭(夫或妻加未婚子女)
13.★家庭的功能:生物经济抚育赡养功能休息与精神满足 其影响因素:①家庭生命周期②国家和社会发展阶段③民族文化社会政策 家庭功能的变迁:是指在社会影响下,家庭功能所出现的变化,包括功能替代 功能内涵的改变功能外移旧功能的消失与新功能的出现,以及家庭的主要功能随 着家庭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变化而发生的改变
14.☆家庭的变迁: 是指宏观家庭制度的变迁以及微观的与家庭生命周期相联系的周期 性变化。 主要是家庭制度的变迁, 体现在家庭功能和家庭关系的变化, 是一种质变 (核 心功能的替代,主从型的家庭关系被平权型的家庭关系替代) ;也有非质变,功能增加 或者规模扩大。

1.★社会组织:广义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 狭义是指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有意识的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
2.★社会组织的特征:①有意识有目的组建起来的群体 ②组织目标简单明确 ③成员之间关系不是很亲密 ④成员的可替代性强
3.社会组织的类型: ①宏观社会体系角度,组织在生活中承担的职能: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整 合组织模式维持组织——帕森斯 ②组织运行的受惠者角度:互利组织服务组织经营性组织公益组织——布劳③组织中的权威性质或对成员的控制方法:强制性功利性规范性——艾兹奥尼 ④根据规模:小型中型大型和巨型组织 ⑤根据内部结构和关系的复杂程度:简单组织复杂组织
4.★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①通过一定手续加入的成员 ②确定的目标 ③规范性的章程 ④权威的领导体系 ⑤物质基础
5.社会组织的结构(组织结构) :社会组织各个构成部分之间所确定的相对稳定的关 系形式,分为组织的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主要为正式结构。
6.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的存在造就了组织的非正式结构,它可以被看作为各种非正式 关系的总和。这种关系主要由非正式群体和非正式关系组成。
7.★组织结构的类型: ①直线型:信息在垂直方向上单线传递,上级指挥下级下级服从上级 ②职能型:以组织成员工作中所需要的主要技能为基础而把人们集合起来的组织形式 ③直线-职能型:特点既强调自上而下的行政主管的统一领导,同时也注意发挥职能 系统在专业技术方面的作用。 ④事业部型:集中决策分散经营。整个组织分成几个从事不同事业的二级事业部 ⑤矩阵型:特点是职能部门与项目小组交叉管理
8.★组织目标:组织的拥有者所致力达到的想望中的境界。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要 争取实现的目标或结果,或者是组织通过自身努力追求的某种事实或未来状态。
9.组织目标的功能:①组织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合法化根据 ②组织目标是不同性质的组织相互区别的标准 ③为组织参与者之间的分工合作提供了基础 ④组织目标是衡量组织成员和组织活动成效的标尺
10.组织目标的结构:组织与个人整体与部门对内与对外
11.组织过程:将组织要素组合成一个整体并使其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包括组成整 体和使整体有效运行两个部分。
12. ①激励:刺激鼓励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活动。 诱因:组织为吸引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做出贡献的东西,分为物质诱因和非物 质诱因客观诱因和非客观诱因特殊诱因和一般诱因等——巴纳德 ②组织平衡理论:组织向其成员提供让其追求的诱因,成员为了满足需求而为实现 组织目标做出贡献, 二者有相对平衡的关系, 再加上组织外部关系上投入-产出的平衡, 社会组织就会存续下去。 ③激励理论:需要型激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过程型激励 公平理论
13.★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1)社会组织的环境:是指存在于组织之外的并对组织具有现实的或者潜在影响的所有因素。主要包括相关组织制度文化环境。 (2)环境对社会组织的影响 ①社会系统的观点:组织自身是一个系统,又是更大的系统的子系统。因此组织具有 开放性,就必须处理与环境的关系。 当环境因素足够强大时,受它影响的社会组织在结构上会发生变化:①组织结构进行 适应性的调整,原来的部门承担更多职能②设立专门处理同环境关系的部门 ②资源依赖对组织的影响 “资源依赖理论” :组织都依赖外部资源而生存,过度的资源依赖对生成权力。当组 织对资源的依赖受到威胁的时候,组织就会设法控制外部资源减少依赖。 ③文化环境对组织的影响 “新制度主义”观点:强调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强烈的受环境的影响,被长期建构 的观念体系和规范结构控制性的影响。
14.家长制 (1)定义: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与封建家庭 制度相似的管理制度。最早普遍的管理方式。 (2)特点:①权力集中于最上层,不向下层分权 ②最高领导人和管理者凭借个人经验管理 ③管理行为有较大的随意性 ④组织领导人把组织当做自己的领地,不准别人干涉 ⑤组织中缺乏严格的规则和规范。 (3)存在的条件:组织规模狭小,内部分工不发达,组织中的技术单一,外部环境稳 定,组织建立与最高领导人努力有关,组织成员的臣民思想 1
5.古典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泰罗 推崇经济合理性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认为只要给工人合理的报酬就可以激发他们 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效率,劳资两利。但这种观点将工人看做挣钱机器,是不人道的。 (2)一般行政理论——法约尔 把行政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个环节,并提出行政管理的 14 条原 则。 (3)★科层制(官僚制)理论——韦伯 1)概念: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利分等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 2)特征:①组织内部有清楚的分工,而且每一个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②职位分等,组织的职位之间形成自上而下的权威体系,下级接受上级的指挥 ③行政管理人员是因具备各种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他们有专业资格 ④行政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组织中的职务是他们的职业 ⑤行政管理人员的升迁根据年资或政绩,取决于上司的评价 ⑥组织内部有严格的统一的纪律,下级接受上级的监督 3)特点:①组织中有严格而缜密的规则 ②成员都是有相应职位专业资格的③组织以工作为核心,事本主义 4)功能: 正功能:①体现组织追求高效率的目标 ②在保证成员行为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模式 ③能人结构紧密的连接与配合事本主义原则共同保障了科层组织的 有效运转,从而有效的达到既定目标 负功能:①照章办事形成官僚主义人格,甚至把规则当目标发生目标置换现象 ②当遇到规则未能涉及的问题时束手无策,产生训练出来的无能现象 ③严格的分层及权力的明确划分使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变的繁琐 5)韦伯的科层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性化的理想模式,也成为分析西方社会和现 代社会组织的重要概念和模式,甚至也成为现代组织发展的理论模型,为后来现代组 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6.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 (1)霍桑实验的发现:①工人是社会人,不仅需要经济还需要感情 ②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群体 ③通过提高士气来提高工作效率 社会因素是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形成“社会人假说” :认为职工不但 有经济需要,而且有广泛的社会需要。 (2)☆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 1)对成员来说:①给群体成员感情上的支持,提供安全感 ②给群体成员工作上的支持和帮助 2)对组织来说:①并不是为了对抗组织的权威而出现的,是无害的 ②领导人可以利用来了解和传播信息,是组织更有弹性,运行更有效率 3)以反对正式组织为目标或它的目标与组织有矛盾时, 它的存在对组织运行会产 生干扰 (3)X 理论—Y 理论 ——麦格雷戈 X 理论:认为一般人天生厌恶工作,缺乏创造性,要加以强制控制和威胁才能为 组织目标努力 Y 理论:人不是天生不喜欢工作,一定条件下有责任感和创造性。并视参与目标为 一种自我报酬和成就,过程中能进行自我管理和控制,还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超 Y 理论(权变理论) :人们带着需要和动机工作,主要需要的是胜任感。人们用 不同方式取得胜任感。主要在于任务—组织—人员之间的合适。
17.组织文化 (1)Z 理论——大内 是大内在说明美国企业应该向日本学习时提出的理论。日本组织重视上下级关系的 和谐,重视集体主义文化。保证组织内部和谐,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有些按照这种 方式进行的美国企业,叫做 Z 组织。 (2)社会资本理论:是相互信任支持性关系对行动者达到目标的活动所起作用的理 论。 6社会资本:实际或者潜在资源的集合,信存在与人际关系之中,并能够为实现目标 提供便利的东西。
18.组织管理中的参与 (1)参与的必要性:①组织是一个协作体系②参与决策有助于增进员工对组织的认同 和忠诚,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2)参与式决策:西蒙认为决策是普遍的存在于人们的所有意识当中,因此人人都 是决策者。组织就是与权威相联系的众人参与选择的决策系统。 (3)组织的治理结构:是指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发挥作用的机制。治理可以是权威 的,也可以是按照共同意愿结合的规范。
19.中国的单位组织 (1)单位制度:以企事业组织为单位,承担政府的社会分工目标并对成员进行全面管 理的制度。执行这类制度的企事业单位是单位组织,简称单位。 (2)单位组织的特点:①功能合一②组织资源的非流动性③成员对组织有很强的依赖 性④行政等级性 (3)单位组织的功能: 正功能:①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动员与综合利用 ②为组织成员提供了较好的福利待遇,增强了组织成员的向心力,对组织的 忠诚,有助于组织的管理。 负功能:①专业性被行政性削弱,造成专业上的低效率 ②“单位办社会” ,政社不分,专业效率低; ③单位组织为追求行政等级性而自我膨胀,造成组织运行出现低效率与官僚 主义。 (4)中国单位制度的改革趋势: ①企业改革:行政色彩弱化,政企分离,政社分离,功能分化,回归经济功能 ②事业单位改革:政事分离,自主性增强,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③政府机构改革: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廉政建设,增强执政能力,建立务实型政府